题大禹庙
夏后南巡地,登临一慨然。
卑宫今造寺,菲饮孰名泉。
古道知难复,人情信误传。
不随时俗改,惟有旧山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夏王南巡之地,登上感叹不已。简陋的宫殿已变成寺庙,贫瘠的水源仍有其名。古道路难再返回,人们传言难以相信。唯有不改的山川与河流,见证了世事沧桑。
去完善
释义
夏后:指禹,为夏朝的第一位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治水英雄。这里“夏后”是尊称。
南巡:指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曾巡视南方地区。
卑宫:简陋的宫殿。这里用来形容禹的宫殿简陋,表示他的节俭。
菲饮:形容水甘甜如美酒。
古道:古老的规矩或道路。
时俗:当时的习俗或社会风气。
去完善
赏析
《题大禹庙》是南宋诗人王炎的一首描绘大禹庙的诗。诗人在游览禹庙时,深感大禹的功绩和伟大精神。这首诗通过对大禹庙周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的批判。
首先,诗人通过“夏后南巡地”描绘了大禹南巡的历史场景,表达了对大禹精神的敬仰之情。接着,诗人通过“卑宫今造寺,菲饮孰名泉”揭示了历史变迁的痕迹,感叹昔日大禹简陋的居所已经变成了寺庙,而那些曾经为他提供饮水的地方也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在“古道知难复,人情信误传”中,诗人表达了对于历史无法复原的无奈以及对于人们在传颂历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解的担忧。最后,诗人以“不随时俗改,惟有旧山川”传达出对于自然永恒的信念,表达了自己愿与大禹的精神为伴,坚守信念的情怀。
整首诗感情深沉,意境悠远,既有对历史的感慨,又有对现实的批判,充分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大禹庙》是宋代诗人王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194年,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金国的入侵、蒙古帝国的崛起等。这些事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诗人王炎在当时的生活中,经历了战乱、流离失所等诸多苦难。这使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来到大禹庙,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题大禹庙》。
诗中,王炎通过对大禹的赞美,表达了对治理国家和为民造福的仁君的向往。他希望有像大禹一样的明君来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为国家带来和平与繁荣。这种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