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百姓吟
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没有火的野外睡眠,半夜起来都是喊冷的。
哪里的寒风像冷箭一样射来,荆棘上的针被风吹得瑟瑟作响。
冰冷的寒风把墙壁都吹破了,这种痛苦让人无法逃避。
而豪门大宅里的人却在那里饮酒取乐,直至天亮还能听到烹饪的声音。
寒冷的人想成为飞蛾,宁愿在烛火中被烧死,也不想忍受这严寒。
但烛火被仙罗隔绝,只能无奈地在周围飞来飞去。
最后,飞蛾扑火而死,死在人们脚下成为漫步者的路。
漫步者是谁?是一个郁郁寡欢的君子啊!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地眠:即卧在地上睡觉。
2. 立号:表示寒冷难忍,无法入睡而站立呼号。
3. 冷箭:比喻寒冷的侵袭。
4. 棘针风骚骚:形容寒风在棘丛中发出声响。
5. 霜吹破四壁:指严寒穿透墙壁。
6. 高堂:富贵人家的客厅。
7. 搥钟饮:谓饮酒时伴随着钟声。
8. 晓:天明之时。
9. 烹炮:烹饪美食。
10. 寒者愿为蛾:寒者希望像飞蛾那样扑向火焰以求温暖。
11. 华膏:指烛火之光。
12. 仙罗:丝织品的罗绮,比喻有如神仙般的华丽生活。
13. 虚绕千万遭:指飞蛾在空中盘旋,实际却无法接触华膏。
14. 到头落地死:飞蛾最终落在地上死去。
15. 踏地为游遨:尸体被践踏在地面上,象征平民百姓的悲惨命运。
16. 游遨者:这里的“游遨”意味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象征着富贵之人。
17. 君子为郁陶:意思是贵族君子也无法幸免于困苦。

去完善
赏析
《寒地百姓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诗,描述了寒冷冬夜里穷苦百姓的悲惨生活。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现了生活在困境中的民众,渴望温饱却求之不得的无奈与挣扎。
首句“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形象描绘出没有火源取暖,只能在地面上忍受寒冷的情景。第二句“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比喻寒冷的空气如同冷箭般刺痛人心,风吹过棘针发出骚骚的声音,进一步增强了寒意之感。
第三句“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写出了寒霜打在简陋的墙壁上,痛苦无法逃避的现实。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富贵人家的聚会场景:“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这种强烈的反差更加凸显了穷苦百姓的苦难。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以“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来表现处于困境中的百姓宁愿燃烧自己来换取一丝温暖。然而,现实却是“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尽管近在咫尺的温暖却无法触及,只能徒劳地在仙境般的华灯下徘徊。最后两句“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揭示出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那些自称君子的权贵们却在享受着荣华富贵,可悲可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寒地百姓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描绘百姓疾苦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年-805年),这个时期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民不聊生。
孟郊作为一位关心民生、体察民情的诗人,他在这一时期亲身经历了百姓的苦难生活。他看到许多农民因为战争和天灾而流离失所,庄稼歉收,甚至饿殍遍野。这种惨状使他痛心疾首,于是写下了这首《寒地百姓吟》。
在诗歌中,孟郊通过描绘农民的艰辛生活和祈求丰收的心愿,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困苦。他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腐败和民众的疾苦,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控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