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对月

标题包含
对月
萧寂东轩坐,徘徊月驭来。 风休凉晕缺,旬破晚弦开。 紫汉沈星树,仙茎逼露杯。 谁怜故林鹊,终夕自惊猜。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宋庠(996年-1066年),字公序,号定斋,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 宋庠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于天圣二年(1024年)高中状元,进入官场。历任翰林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坐在安静的东窗下,月亮驾驭着夜空降临。 微风轻拂,消除了热浪的晕圈;天空渐渐明亮,午夜已过,夜晚的弧线开启。 紫色星空中的树木矗立,犹如仙人的茎杆,甘露般的露水逼近了满溢的杯子。 谁能理解那些待在故乡的老鸟们,整夜都要担心受怕呢?
去完善
释义
【萧寂东轩坐】: 萧寂指寂静; 东轩,指的是向阳的窗户。 【徘徊月驭来】: 徘徊指在月光下沉思; 月驭,指月亮的运行轨迹。 【风休凉晕缺】: 风休指微风暂歇; 凉晕,是指清凉的圆环,这里代指月亮。 【旬破晚弦开】: 旬破,指农历每月的初七或初八; 晚弦,指的是下弦月,一般出现在农历二十五六到二十九。 【紫汉沉星树】: 紫汉,指天空; 沉星树,形容星星闪烁如坠树的情景。 【仙茎逼露杯】: 仙茎,形容植物纤细且灵气; 逼露杯,露水将满未满的状态。 【谁怜故林鹊】: 故林,指原有的树林; 鹊,指喜鹊。 【终夕自惊猜】: 终夕,整夜; 自惊猜,自己感到惊慌恐惧。
去完善
赏析
《对月》是一首描绘月亮的优美诗篇。诗人以月色为主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景象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联“萧寂东轩坐,徘徊月驭来”,描述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独自坐在东轩,欣赏着月亮缓缓升起的美景。这里的“月驭”寓意着月光如同车驾一样缓缓而来,形象地展现了月亮由暗到明的变化过程。 颔联“风休凉晕缺,旬破晚弦开”,进一步描绘了月色的美丽。在这里,“风休”意味着风停歇下来,使得月亮显得更加明亮;而“凉晕缺”则指月亮周围的朦胧光晕,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同时,“旬破晚弦开”也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更迭。 颈联“紫汉沈星树,仙茎逼露杯”,继续描绘月亮的美丽景象。这里,“紫汉”指的是天空中的紫色霞光,而“沈星树”则表示星星逐渐消失在天际。另外,“仙茎逼露杯”则比喻月亮周围的晶莹露珠,如同仙人们饮用的美酒一般晶莹剔透。 尾联“谁怜故林鹊,终夕自惊猜”,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生灵的关心。在这里,“故林鹊”象征着那些远离繁华、孤独生活在大自然中的生灵,它们或许无法理解月亮的美丽,但在这宁静的夜晚,它们也会因为月亮的出现而感到惊讶和好奇。 总的来说,《对月》这首诗歌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在诗句中,我们看到了月光的美好,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也体会到了诗人对孤独生灵的关爱。这是一首充满诗意和美感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对月》这首诗出自北宋诗人宋庠之手,创作于公元994年前后。当时正值北宋初期,国家局势相对稳定,但文人墨客仍忧国忧民,寄情于诗。 宋庠在少年时期就已经表现出过人的才学,17岁时即中了举人,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在与朋友分道扬镳后,他被贬谪到远方担任一个小官,这使得他的生活充满了波折和挑战。因此,《对月》这首诗既是诗人对于自身命运的感慨,也是对天下离乱、人民疾苦的忧虑。 此时正值北宋年间,国家政治较清明,经济逐渐恢复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儒家士大夫依旧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理想抱负,纷纷投入政治变革的洪流。宋庠身为其中一员,亦无法摆脱时代的影响,将个人的不幸遭遇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密相连,故而在《对月》一诗中充分表达了这种家国之思。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