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书怀因示百僚
佳节上元巳,芳时属暮春。流觞想兰亭,捧剑得金人。
风轻水初绿,日晴花更新。天文信昭回,皇道颇敷陈。
恭己每从俭,清心常保真。戒兹游衍乐,书以示群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美好的元宵节之际,我们已经进入了春天。回想起兰亭修禊的场景,就像手里捧着闪闪发光的金人一样美妙。微风轻拂,水面泛起新绿,阳光明媚,花儿争相开放。天象表明光明终将战胜黑暗,帝王之道已经深入人心。君王严于律己,崇尚节俭,内心清净,保持真诚。为此,他告诫自己及群臣们不要沉溺于游乐之中,要珍惜时光,做好自己的职责。
去完善
释义
1. "佳节上元巳":上元巳是古时的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里指元宵节这天是个美好的佳节。
2. "流觞想兰亭":“兰亭”指的是古代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组织的一次文人聚会,他们用羽觞盛酒,放在曲水中,让羽觞随水流动,流到谁面前谁就饮酒赋诗。这里用“兰亭”来描绘一个文雅集会的情景。
3. "捧剑得金人":“金人”原指秦朝时候的金人十二像,据说能够保佑国家安宁。后来泛指护国神器。这里说捧着宝剑就像得到了金人一样,表达了皇帝手中持有权力。
4. "风轻水初绿":春天来临时,水面开始解冻变绿,体现出春天的生机。
5. "日晴花更新":太阳出来了,花朵盛开,展现春天的美景。
6. "天文信昭回":这里的“天文”可理解为天象,意味着天象预示着吉祥;“昭回”则有光照大地的意思。整句表达的是好的兆头已经出现。
7. "皇道颇敷陈":“皇道”是指皇帝的治国之道;“敷陈”是铺陈开来的意思。这句表示皇帝的治国之道已经广泛传播。
8. "恭己每从俭":皇帝以自己的恭敬态度约束自己,崇尚节俭。
9. "戒兹游衍乐":告诫官员们不要沉溺于游乐之中。
去完善
赏析
首联“佳节上元巳,芳时属暮春”,点出诗的写作时间是在上元节和暮春之际,这样的时节既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又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接着以“流觞想兰亭,捧剑得金人”来借古喻今,表达了诗人对于先贤的敬仰和对国家治理的期待。接下来的“风轻水初绿,日晴花更新”描绘了春天美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对天地万物的赞美之情。
中联“天文信昭回,皇道颇敷陈”,则是通过天文学的概念来形容皇帝的品德和国家治理的美好前景。在这美好背景下,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恭己每从俭,清心常保真”,即谦恭克己、节俭治国,并保持内心清净无邪的品质。最后以“戒兹游衍乐,书以示群臣”结尾,表达了诗人对群臣的告诫:要警惕游乐,专注于国事政务。整首诗不仅展示了春天的美好景色,更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热切关注和忠诚担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日书怀因示百僚》是唐朝时期李适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84年,正值唐德宗在位期间。
在这段时间里,李适作为唐朝的一位文人官员,在政治舞台上有着较为活跃的表现。他曾在安史之乱后协助平定叛乱,为唐朝的稳定做出了贡献。然而,他在官场上也遭遇了一定的挫折,如与宦官势力的斗争等。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世事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政治状况相对复杂。一方面,经过安史之乱,唐朝国力严重削弱,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藩镇割据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宦官势力逐渐崛起,对皇权构成威胁。此外,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民不聊生,盗贼蜂起。
在这种背景下,李适以诗歌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感慨。《三日书怀因示百僚》这首诗正是他在处理政务之余,抒发内心情感的产物。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