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十五夜望月

标题包含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建(847年-918年),初名王审潮,字仲初,许州舞阳(今河南省舞阳县)人。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国的建立者。 王建出身贫寒,年轻时以卖烧饼为生。后来参军入伍,因勇武善战而逐渐崭露头角。黄巢起义时,王建...查看更多
稱龖旍
去完善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满庭院,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下来;寒冷的露水悄然落下,湿润了桂花枝头。 今晚的月亮格外明亮,每个人都抬头凝望;然而在这美好的秋天里,谁又知道那满怀的思念会落在哪户人家呢?
稱龖旍
去完善
释义
1. 中庭:庭院。 2. 地白:指月光照射在庭院的地面上,使得地面看起来一片白色。 3. 树栖鸦:指乌鸦栖息在树上。 4. 冷露:寒冷的露水。 5. 桂花:木犀的通称,亦指一种象征吉祥如意的植物。 6. 人尽望:所有人都抬头看着明亮的月亮。 7. 秋思:秋天的思绪或思念之情。 8. 落谁家:落到谁的家里,即指引起思念的对象。
稱龖旍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中秋月夜思念亲人的诗。开篇“中庭地白树栖鸦”描绘了月光下庭院的景象,寂静而宁谧。接著的“冷露无声湿桂花”更营造出一种秋夜的凉意。接下来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则透露了在这样美好的夜晚,每个人都仰头望月,心中都有无尽的思念之情,只是不知道这样的思绪究竟飘向了谁家。整首诗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对亲情的深深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稱龖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五夜望月》是唐朝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描绘中秋赏月的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年-805年)。 在这段时间里,王建的人生经历了很多波折。他曾担任过很多官职,如翰林学士、尚书郎等,但都因种种原因被贬。然而,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并未受到影响,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歌创作的执着。他的作品以描写民间疾苦、抒发人生感慨为主,深受百姓喜爱。 在贞元年间,唐朝的社会状况并不稳定。一方面,政治斗争激烈,宦官专权,朝廷腐败;另一方面,藩镇割据严重,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建的作品往往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忧虑。他通过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描绘,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不安。 总之,《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了诗人王建在贞元年间的人生际遇以及他所身处的社会环境。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这首充满生活气息和家国情怀的佳作。
稱龖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