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 第九戍博迦尊者
此琉璃瓶,中迸五色。
是功德聚,善慈根力。
僧俗俨然,殊迹同道。
即事之理,一体三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第十八罗汉:即指僧团中的最后一位弟子,为众罗汉的领袖。在这里指的是“戍博迦尊者”。
2. 琉璃瓶:这里是指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曾将自己的眼睛挖出来施舍给其他生灵的故事,表示高尚的品质。
3. 五色:在这里是指佛教中五方佛的象征,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
4. 功德聚:指聚集一切善事,积累福德。
5. 善慈根力:表示慈悲的力量,也是佛陀所教导的四大法门之一。
6. 俨(yǎn)然:形容整齐、庄严的样子。
7. 殊迹同道:意指虽然经历不同的修行道路,但最终目标都是成佛。
8. 即事之理:这里的“事”指的是世间万物,即事之理就是把握万物的真理。
9. 一体三宝:表示佛法僧三宝是一体的,互为因果,不可分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了佛陀及十八罗汉的庄严相,表达了诗人对他们非凡品质和深远教化的敬意。首句“此琉璃瓶”象征佛教的神秘与纯洁,而“中迸五色”则意味着佛法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接下来,诗人赞美了佛陀及其弟子们所积聚的福德和慈善精神,强调他们的非凡成就源于坚韧不拔的修行和对众生的慈悲关怀。最后两句“僧俗俨然,殊迹同道”传达了无论僧俗,只要心怀慈悲、修炼正道,都能获得解脱的道理。整体来看,这首诗歌颂了佛教的精神内核和僧俗众生共有的信仰追求,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 第九戍博迦尊者》是宋朝诗人释德洪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歌颂了佛祖释迦牟尼和十八罗汉之一戍博迦尊者的智慧、慈悲和高尚品质。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1279年,即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禅宗。释德洪(1071-1128)是北宋末年的一位著名禅宗大师,他的诗作反映了禅宗的思想和修行方式。他在年轻时就出家为僧,经历了艰苦的修行生活,对佛法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质朴的风格著称,充满了人生哲理和禅意。
在创作《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 第九戍博迦尊者》时,释德洪可能正处于他人生的转折阶段。此时的北宋政权日益腐化,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赞美佛祖和罗汉的智慧和慈悲,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众生的关爱之情。同时,他也希望通过禅宗的修行方法,引导人们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实现个人解脱和社会和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