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桐花

标题包含
桐花
怅惜年光怨子规,王孙见事一何迟。 等闲春过三分二,凭仗桐花报与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回,字万里,号虚谷,徽州歙县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诗论家。 方回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吏任上表现出色,逐渐崭露头角。 方回在文...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感叹光阴流逝空留遗憾,奈何王先生行事迟缓。轻易之间春天已过三分之二,但愿桐花盛开时告知这个事实。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方回:字万里,号虚谷,宋朝徽州歙县人。著名诗人,学者。他的诗词创作在宋元时期影响巨大,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个人风格。 2. 怅惜年光:意指为时光流逝而感伤。怅,伤感;惜,惋惜。年光,指时间、光阴。 3. 子规:杜鹃鸟的别称。在中国文化中,子规常被用来象征离别、思念及悲伤。 4. 王孙:本指诸侯之子,后来泛指贵族子弟或知识分子。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自己。 5. 见事:观察事物。见,表示被动。事,事情、事物。 6. 一何:多么。 7. 等闲:轻易地,不放在心上。 8. 春过三分二:这里的“春”代表季节,意味着春天已经过去三分之二了。 9. 凭仗:依靠、依赖。 10. 桐花:桐树的花朵。 11. 报与知:告诉知情者。报,告诉;与,给;知,知道的人。
去完善
赏析
《桐花》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作。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年华易逝的感慨和对事物发展的无奈。首句“怅惜年光怨子规”中,诗人通过引用子规(杜鹃鸟)的传说,表达了时光流逝带来的哀愁之情。接下来的“王孙见事一何迟”则反映了诗人对世事发展的无奈,认为自己的见识和作为都显得太晚。 在第二句中,诗人以“等闲春过三分二”描述春天的逝去,表达出他对美好时光的珍视。而后半句“凭仗桐花报与知”则是说,诗人将希望寄托于桐花开放这一自然现象,期望借此传递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和理解。这首诗充满了感伤与无奈的情绪,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桐花》是宋代诗人方回创作的一首咏物诗,创作于南宋末年。方回,字万里,号虚谷,徽州歙县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卒于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他历任州县官,后应召为台州州学教授。 在《桐花》这首诗的创作时期,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局势岌岌可危。金国不断南下侵扰,而朝廷内部腐败严重,政治斗争激烈。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以诗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寄托对太平盛世的向往。方回作为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也深受这种思潮的影响。 在个人生活中,方回历经宦海浮沉,曾担任地方官员,后因触犯权贵被罢官。他在辞官回乡后,寄情山水,关注民生,创作了大量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这些经历使他更加关注国家命运和百姓生活,也为他创作出《桐花》这样的佳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