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赴大宁司理贽俞帅

标题包含
赴大宁司理贽俞帅
见说三关息虎貔,风高白产卷旌旗。 擎天磔柱瞿唐险,保蜀夫模阵石奇。 誓出离山禽仲达,肯屯汉口学姜维。 枕戈心事闻鸡起,未必间眠听竹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阳枋,字正父,号盘隐,南宋末年巴州(今四川巴中)人。他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诗词歌赋。 阳枋在南宋末年曾担任地方官员,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后来,由于战乱和政局动荡,他辞官回乡...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听说三关平息了虎貔之患,大风吹得白色的战旗翻卷飘扬。在瞿塘峡这种险要之地,有顶天立地的柱子支撑着,保卫蜀地的战士们摆出奇特的阵石阵型。誓言冲出敌军包围的仲达就像离开山林的鸟,当然不肯像姜维那样在汉口驻扎。我枕戈待旦、满怀心事地听到鸡叫就起身,也许在短暂的休息中会听到竹枝词。
去完善
释义
《赴大宁司理贽俞帅》阳枋 注释: 1. 见说三关息虎貔:"见说"表示听说或据说的意思;"三关"指宋与辽国的边界上的三个重要关卡,这里泛指边界地带;"息虎貔"指平息战乱。 2. 风高白产卷旌旗:"风高"指风力强劲;"白产"是古代对华北地区的称呼;"卷旌旗"指的是收起战旗。 3. 擎天磔柱瞿唐险:"擎天"形容巍峨壮观的景物;"磔柱"喻指耸立的石柱;"瞿唐"是三峡中的一个峡名,位于四川奉节县与重庆巫山县之间。 4. 保蜀夫模阵石奇:"保蜀"即保卫蜀地;"夫模"是用于战争的土石筑堤;"阵石奇"指的是布置在战场上的奇特石头阵列。 5. 誓出离山禽仲达:"誓出"表示誓言出征;"离山"是指离开防线;"禽仲达"指的是诱捕敌人将领。 6. 肯屯汉口学姜维:"肯"表示愿意;"汉口"是古代汉水入长江处,这里指代军事重镇;"学姜维"是比喻学习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姜维的做法。 7. 枕戈心事闻鸡起:"枕戈"指枕着武器睡觉,表示时刻准备战斗;"闻鸡起"来自于古文中"闻鸡起舞"的故事,用来形容勤奋努力。 8. 未必间眠听竹枝:"未必"表示不一定;"间眠"是指暂时休息;"听竹枝"是对音乐《竹枝词》的引用,这里借以表达听取民间疾苦的愿望。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边关战场的诗。诗中首先提到“三关”这一边境防线,用以表现战争在即的紧张气氛。接着以风卷旌旗的形象比喻战争的激烈程度。颔联则描绘了地势的险要和敌方的强大,以展现战争的艰难和危险。颈联则用仲达、姜维这两位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来比喻士兵们的英勇战斗精神和决心。尾联则表达了诗人自己枕戈待旦、闻鸡起舞的心情,同时也反映出将士们坚守阵地,时刻警惕敌人的来袭。整首诗形象生动,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关切和对战士们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赴大宁司理贽俞帅》是宋代诗人阳枋所作,创作于南宋中期。 阳枋生活在南宋年间,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后因不满现实腐败而辞官回乡,从此过上了隐居生活。他的诗作主要表现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阳枋生活的时代,南宋中期,国家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边境,内部则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阳枋虽然身居乡野,但心系国家命运,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忧虑都体现在了他的诗歌之中。 在这首诗中,阳枋以赴大宁司理的身份向俞帅献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之情。他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当时的社会景象,反映了民间的疾苦,同时也表达了对俞帅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