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还庐山故人书因以为寄
风叶鸣廊夜色晴,隔云微月稍分明。
下帘徒怯衣裳薄,拂榻空惊枕簟清。
病眼得秋还少睡,壮心于世尚多情。
何时却作庐山去,渡水穿云取次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风轻拂,吹动树叶在长廊上发出声响,明亮的月色映照夜空,仿佛触手可及。远处的云朵和微弱的月光相互映衬,显得格外清晰。
放下窗帘,无奈衣衫太薄,无法抵挡住秋天的凉意。轻轻拂过床榻,空叹枕席如此清凉。患病的眼睛在这凉爽的秋天里更难入睡,我在这世间仍有许多豪情壮志。
什么时候能再去一次庐山呢?穿越山水云雾,一路前行。
去完善
释义
1.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
2. 风叶:被风吹动的树叶。
3. 鸣廊:在走廊里发出声响。
4. 夜色晴:晴朗的夜色。
5. 隔云微月:隔着云朵的微弱月光。
6. 下帘:放下窗帘。
7. 徒怯衣裳薄:只是害怕衣服太薄。
8. 拂榻:打扫床铺。
9. 枕簟:枕头和席子。
10. 病眼:生病的眼睛。
11. 壮心:豪放的心胸。
12. 渡水穿云:渡过水和穿越云彩。
13. 取次行:随意行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日的夜晚怀念庐山故人的情景。首句“风叶鸣廊夜色晴”描述了秋风扫落叶的声音和晴朗的夜空,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萧瑟的氛围。第二句“隔云微月稍分明”则通过月光穿过云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故人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下帘徒怯衣裳薄,拂榻空惊枕簟清”,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因天气变化而产生的心理感受,进一步传达了他在秋风中对于故人的关切之情。这里的“徒怯”和“空惊”透露出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友情的珍视。
第五、六句“病眼得秋还少睡,壮心于世尚多情”则表达出诗人虽然身患疾病但仍关注世事的胸怀。最后两句“何时却作庐山去,渡水穿云取次行”以抒情的笔触展现了诗人期待重回庐山,与故人相聚的愿望。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令人感受到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日还庐山故人书因以为寄》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朝末年,具体年代为公元1264年。诗人释德洪,原名彭渊材,后成为僧人,法名德洪。他的一生经历了南宋灭亡、元朝建立的历史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宋代经济、文化发展繁荣,庐山地区作为文人士大夫的聚集地,诗歌创作的浪潮非常活跃。释德洪因为与庐山故人的深厚交情,在秋天返回庐山时写下了这首寄托思念之情的诗作。
同时,宋末元初的时代背景中,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民族矛盾激化,诗人释德洪深感忧虑和悲愤。他选择在庐山清修,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操和对故人的思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