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
第夫自从归南湖,两眼用处不敢虚。
对人岂暇作青白,尚乃懒阅灯前书。
只将看山并看水,山爱烟晴水风起。
今朝所向更出奇,极目阴云满空里。
各千百百巨石堆,一一十十猛兽来。
寿涛忽卷大海动,晓阵渐压孤城摧。
当中一抹如龙卧,头角深藏鳞鬣大。
蒙鸿杳渺却斜明,高乌争飞欲惊堕。
须臾变化疑有神,亿万里碧无点尘。
以知杰观我已得,模写讵肯烦他人。
归来为渠急挥扫,自笑粗狂乏新巧。
莫言云去没人知,处处是云云是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自从来到美丽的南湖,我的眼睛不敢虚度时光。
忙于应酬,没有时间纠结面色,甚至懒得翻阅书前的灯光。
我只喜欢看看山水,特别是烟雨中的山峰和风起时的湖面。
今天我又找到了一处奇特的风景,那是一片铺满天空的乌云。
这里有数百上千块巨大的石头堆积在一起,就像一只只凶猛的野兽走来。
突然,巨大的波涛卷起,仿佛大海都在涌动,而清晨的阵容正慢慢压倒孤独的城堡。
其中有一条像卧龙一样,它的头角深深藏在鳞片下。
它飘渺如仙,却又闪耀着光芒,高高的鸟儿在争飞,似乎被吓到了。
顷刻之间,一切都变得奇妙无比,仿佛万里晴空,没有一丝尘埃。
我知道我已经找到了壮观的风景,不需要麻烦其他人来描绘。
我匆匆忙忙地回到家里,自己笑着画了一幅粗糙但独特的画面。
不要说云朵散去没有人知道,其实每个地方都有云,每个地方都是诗歌的源泉。

去完善
释义
《看云》:宋末元初诗人张镃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以下是对该诗每句的注释:
1. 第夫: 即“怠夫”,指懒散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2. 南湖:指浙江嘉兴南湖,南宋著名文人陆游曾在此居住。
3. 青白:指眼睛。
4. 尚乃:仍然;乃,表示强调的副词。
5. 看山并看水:观看山景和水色。
6. 烟晴:烟雾蒙蒙的天气。
7. 风起:风吹起。
8. 寿涛:长寿的山涛。涛,指山峰起伏的形状。
9. 忽卷:突然掀起。
10. 大海动:形容云层翻滚如同海浪翻腾。
11. 晓阵:早晨的军队行列,这里形容云层排列的形状。
12. 孤城摧:指云层笼罩下的城市景象。
13. 当中一抹如龙卧:形容云层中间的部分如同卧龙。
14. 蒙鸿:天地间混沌不清的景象。
15. 晓乌:早晨的乌鸦。
16. 亿万里:形容空间广阔。
17. 碧无点尘:天空碧蓝,没有一丝尘埃。
18. 杰观:壮观的景色。
19. 模写:描绘,描述。
20. 渠:代词,代指“云”。
21. 挥扫:挥舞画笔。
22. 粗狂:豪放不羁。
23. 新巧:新奇巧妙。
24. 云去没人知:云散去时没有人知道。
25. 处

去完善
赏析
《看云》是一首描绘云彩之美的诗篇,作者张镃以巧妙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展现出云彩的千变万化。首联描写了作者观看云彩时的专注,双眼被云彩之美所吸引。颔联表达了作者对云彩的关注胜过阅读灯前的书籍。颈联则通过对比山水之美,进一步强调云彩的魅力。
接下来的几联,作者以石堆、猛兽等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云彩的形状变化和动感。如同龙卧般的云彩,以及高空中的鹰鹫,都使画面更加生动。而顷刻间从阴暗到晴朗的变化,也体现出云彩的神秘莫测。尾联中,作者表示虽然观察到的景象壮观,但他并不想让别人代笔描绘。
最后两联则写出了作者回到住处后,立即拿起笔想要记录下云彩之美的心情。他自认为自己的描绘有些粗犷缺乏新颖,但是他表示即便无人知晓他的感受,但他仍然坚持用心去欣赏云彩,因为云彩本身就是一首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看云》是南宋诗人张镃的作品。这首词创作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至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之间。这一时期,正值南宋中期,政治腐败、军事疲弱,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张镃出身世家,是南宋丞相张浚的曾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过朝廷的高官,这使得张镃的生活相对优裕。然而,随着南宋朝廷的衰落,张家也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张镃曾在朝为官,但因性格耿直,不善逢迎,在官场并不得意。
在这一时期,张镃常常感叹世态炎凉,对自己的命运颇多感慨。他闲暇之余,喜欢观察自然景物,从中寻求慰藉。《看云》正是他在观看云朵变幻时所创作的词作,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