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杜宇冤屈死亡已累积多时,每年啼血都令人悲伤。
假如怨恨的魂魄都能化解,什么树木、什么山峦会有杜鹃鸟的存在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子规:即杜鹃鸟,又名杜宇。
2. 冤亡:冤屈而亡。
3. 积有:长久的。
4. 年年啼血:形容杜鹃鸟啼叫的声音凄厉。
5. 恨魄:指含恨而死的魂魄。
6. 化:化作。
7. 著:即“着”,附着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子规》是唐朝诗人顾况的一首描绘杜鹃鸟的诗作。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对杜鹃鸟的敬仰之情。
首句“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描绘了杜鹃鸟因冤屈而死亡,每年都以啼血的悲惨方式呼唤着春天。这一形象既表达了诗人的同情,也隐含了对社会正义和人性的渴望。
紧接着,第二句“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则表达了对死者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这句诗意味着如果所有的怨魂都能得到化解,那么杜鹃鸟就不会再出现,世间也会更加美好。这既是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与感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子规》是唐朝诗人顾况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9年,正值安史之乱期间。顾况在这一年由于战乱,被贬为临川郡司马,人生际遇颇多波折。他在这段时间里深感世事无常,对个人命运产生了深深的感慨。
当时社会,朝政腐败,百姓疾苦。顾况对这种状况感到忧心忡忡,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在他的笔下,子规鸟成了时代的象征,它那悲凉的叫声仿佛在诉说着民众的苦难和不幸。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子规鸟的形象,同时也传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通过对子规鸟的描绘,顾况表达了他在那个动荡时期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对社会矛盾尖锐化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