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观兖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

标题包含
观兖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
生世何用早,我已后此翁。 颇识门下士,略已闻其风。 中年见二子,已复岁一终。 呼我过其庐,所得非所蒙。 先朝群玉殿,冠佩环群公。 神文焕王度,喜色见天容。 御榻谁复登,帝书元自工。 黄绢两大字,一览涕无从。 似欲托其子,天意人与同。 历数况有归,敢有贪天功。 集古一千卷,明明并群雄。 谁为第一手,未有百世公。 庙器刻科斗,宝樽蟠华虫。 缅怀弁服士,酬献鸣瑽瑢。 插架一万轴,遗子以固穷。 素琴久绝弦,棋酒颇阙供。 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 世虽嫡孙行,名在恶子中。 斯人日已远,千岁幸一逢。 吾老不可待,草露湿寒蛩。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师道(1053年-1102年),字无己,一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 陈师道出身书香门第,其父陈希亮曾任太学博士。他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尤以诗赋见长。宋神...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出生在我之后的老者啊, 他是我所熟悉的学者,听闻他的风采。 到了中年期才见到了这两个孩子, 时光已过一年。 他们招呼我去他们的家, 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 以前的朝廷上有无数的才子佳人, 他们的言论都充满了智慧。 那是个充满喜悦气氛的时代, 皇帝的书写得非常漂亮。 现在我看到这些美好的东西却流下了眼泪, 我想这大概也是上天的安排。 历史的命运已经决定了, 我没有理由去贪天之功。 收集了一千卷的古籍, 展现了我与众不同的才华。 谁是第一名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庙宇里的钟鼎上刻着古老的文字, 酒杯上画着美丽的昆虫。 怀念那些穿着礼服的人们, 他们在献诗时悦耳的声音响彻云霄。 我的书架上有一万册书, 这是我留给后代的财富。 我的古琴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弹奏了, 下棋和喝酒也时常缺人手。 我曾经燃起的一炷香, 是为了纪念曾南丰。 虽然他是我的前辈, 但他的名声却在坏人之中。 这位贤人已离我们远去, 千年之后有幸能再次相逢。 我已经年迈不再等待, 就像草上的露水和寒冷的蟋蟀一样短暂。
去完善
释义
1. 生世何用早,我已后此翁:这两句说,出身的时间何必过早,我已经晚于这位老人了,指的是苏轼已去世多年,作者自己感慨时光流逝,自己已无法和苏轼生活在同一时代。 2. 门下士:指曾经得到过苏轼教诲的门生。 3. 二子:指苏轼的两个儿子苏迈、苏迨。 4. 呼我过其庐:指苏轼的儿子邀请陈师道到家中参观。 5. 先朝群玉殿,冠佩环群公:先朝的群玉殿上,群臣环绕,非常庄严。 6. 神文焕王度:焕是焕发,神文焕是指皇帝的诏书充满了威仪。 7. 喜色见天容:指皇帝脸色喜悦。 8. 御榻谁复登:指谁还能登上皇帝的龙床。 9. 帝书元自工:工指工整,原来自皇帝的书法原本就很工整。 10. 黄绢两大字:指的是“第一流”的大字。 11. 涕无从:无法克制自己的眼泪。 12. 天意人与同:指天和人的愿望相同。 13. 历数:指帝王的世系。 14. 贪天功:指侵夺天的功绩,作者表示不敢贪天之功。 15. 集古一千卷:指汇集古书的著作。 16. 庙器刻科斗:庙器指的是宗庙祭祀的礼器,科斗是一种蝌蚪文。 17. 宝樽蟠华虫:宝樽即珍贵的酒杯,华虫指精美的花纹。 18. 缅怀弁服士:缅怀那些穿着礼服的人。 19. 酬献鸣瑽瑢:酬献是指向神明奉献祭品,这里应该是用美好和谐的声音献上祭品。 20. 插架一万轴:指藏书非常多。 21. 素琴久绝弦:很久没有弹琴了。 22. 向来一瓣香:一瓣香指十分虔诚的心意,向来指从前。 23. 敬为曾南丰:尊敬地对待曾是南丰人的曾巩。 24. 嫡孙行:指曾巩的孙子辈。 25. 名在恶子中:指名声虽然不如父亲显赫。 26. 斯人日已远:指曾巩已经离世很久。 27. 千岁幸一逢:千年才得一次相遇。 28. 草露湿寒蛩:指秋天的草地上的露水打湿了蟋蟀。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参观兖文忠公家的六一堂图书馆的感受,表达了对图书馆内丰富的书籍和文物的惊叹,以及对兖文忠公的敬仰之情。首先,作者感叹自己在兖文忠公之后出生,无缘得见他的风采。接着,作者提到自己了解一些兖文忠公的门下士,对兖文忠公的风范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诗人描绘了自己在中年时期见到兖文忠公的两个儿子,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然后,诗人提到了自己在兖文忠公家中的所见所闻,深感所学到的知识并非凭空而来。 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兖文忠公在朝廷上的风采,他犹如群玉殿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群臣共同辅佐皇帝,展现出了他的博学多才。然而,诗人感叹自己无法登上皇帝的宝座,无法亲自目睹皇帝的风采。诗人还提到了兖文忠公的家训,表示他的教诲如同天意,让子孙后代都能继承他的智慧。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兖文忠公家中的古籍藏书,共有1000卷之多,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这些书籍汇聚了众多名家大作,但还没有出现百世公的名篇。此外,诗人还提到了家中的文物,如庙器、宝樽等,这些都是兖文忠公的传家之宝,见证了他的才华横溢。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自己年老的感慨,时光荏苒,他已经不能再等待。尽管如此,他仍然坚信自己能与兖文忠公在千年后的今天相遇,这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因此,他将怀着对兖文忠公的敬仰之情,继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诗人在兖州(今山东兖州市)观看了文忠公家的六一堂图书。当时诗人正任职徐州教授,身在兖州期间,由于诗人的好友范仲淹和富弼等人的影响,他对文人雅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使他更深入地了解到文人们如何相互学习、交流和分享知识。在创作此诗时,他深感时代对于文化的重视和对知识的推崇,因此选择将这种感受寄托于文字之中,为后人留下一篇关于学问、友谊和时代的佳作。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