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湖外书事
十五年来笔砚功,只今犹在苦贫中。
三秋客路湖光外,万里乡关楚邑东。
鸟径杖藜山翳雨,猿林欹枕树摇风。
朱门处处若相似,此命到头通不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十五年的勤奋努力,如今却仍困于贫困之中。
我在秋天的旅途中领略了湖水的美景,故乡却在遥远的东方。
在山雨的遮盖下,我拄着竹杖沿着鸟道前行,而猴子则躺在树下的风吹处。
看似相似的富裕生活,是否能让我挣脱命运的枷锁?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湖外:即湖南,此处指诗人的家乡。
2. 十五年来:诗人自忖已有十五年的习文经历。
3. 苦贫:生活贫困。
4. 三秋:指秋天,这里是秋天外出做客的意思。
5. 楚邑:指楚国,这里泛指江南地区。
6. 翳:遮盖。
7. 摇风:随风摇动。
8. 朱门:红色的门,常用来代指富贵人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湖外书事”为题,表达了诗人杜荀鹤对于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开篇两句“十五年来笔砚功,只今犹在苦贫中”,道出了诗人在文学道路上辛勤耕耘十五年,却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窘境。接下句“三秋客路湖光外,万里乡关楚邑东”,诗人描述了秋天的湖光山色,远方的故乡楚邑,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然而,在这美好背后却隐藏着诗人难以言状的艰辛和愁苦。
紧接着,诗人通过描绘“鸟径杖藜山翳雨,猿林欹枕树摇风”的自然景象,进一步表现了自己孤独、清苦的生活状态。尽管面对困境,但诗人并未完全陷入消极情绪,他在尾联提出了疑问:“朱门处处若相似,此命到头通不通?”这一问,既是对命运的质问,也是对人生的反思。诗人或许在寻求一个答案,那就是即使生活困苦,也要保持一颗正直的心,坚持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日湖外书事》是唐代诗人杜荀鹤创作的一首描绘秋景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末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战乱频繁,民生疾苦。而杜荀鹤本人生于士族世家,后因战乱家道中落,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直到晚年才中进士。这种人生的起起落落,使他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同情。
当时唐朝已经步入衰落期,宦官、藩镇、党争等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然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杜荀鹤仍然对美好生活抱有期待,他通过描绘秋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