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日晴过常州
客里三年问岁除,毗陵归路又正初。
自怜囊涩难沽酒,犹喜船宽可读书。
草比旧痕青已倍,雪成陈迹白无余。
脱寒就暖真奇事,差觉穷途意气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异乡度过了三个年头,如今即将回家过年,通往故乡的路又在眼前。
因为贫穷而囊中羞涩,买不起酒,但我依然为自己的小船宽敞,能让我专心致志地读书而感到庆幸。
草地上的草儿比以往更加茂盛,雪景也成为过往的痕迹,只剩下一片洁白。
从寒冷中解脱出来,感受到温暖的奇特体验,使我暂时忘却了困苦,心情舒畅。
去完善
释义
1. 毗陵:古县名,位于今江苏省常州市境内。
2. 沽酒:买酒。
3. 脱寒就暖:指气温的变化。脱,离开;就,靠近。
4. 奇事:奇特的事,此处指天气由寒转暖的现象。
5. 差觉:稍微觉得。差,略微。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离家三载后,于正月初二在晴朗天气下过常州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沿途景色,表现了自己的复杂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慨。
首联写自己离家三年的岁月更迭,如今回归毗陵(今江苏常州),时光正好是正月初二。诗人以“问岁除”表达了对岁月的关切,又以“归路”流露出回乡的急切。
颔联中,诗人自怜囊中羞涩无法买酒,却因船舱宽敞可以读书而感到庆幸。这两句展现了诗人对物质的超脱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
颈联中,诗人观察周边景物:小草青翠相比旧痕更加浓郁,雪已成陈迹只剩下白色痕迹。这表达了大自然的美与变化,也寓含着诗人内心的感怀。
尾联中,诗人通过对比寒冷和温暖的感受,描述了现实中奇特的现象,暗示了自己在旅途中逐渐摆脱困境、振作精神的过程。诗人最后感叹这奇特之事使自己心情舒爽,从而强调了心灵与现实的和谐平衡。
全诗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诗人虽身处逆境,却仍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得诗篇充满了积极奋进的力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正月初二日晴过常州》是南宋诗人方回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的正月初二,当时方回正担任常州知州。
在创作这首诗歌之前,方回的个人经历颇为曲折。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利,直至中年才中进士。在担任地方官期间,方回致力于治理政务,关心民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在方回创作这首诗歌的时期,南宋正处于南宋与金朝对峙的历史时期。由于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安江南,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对外则采取妥协求和的政策。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在面对家国之悲的同时,也感叹个人命运的坎坷。方回在这首诗中,通过对常州城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