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折纳州粳零残盖从民便又且可以趣应州府期限张倅反以为罪
平生学道未纯全,游宦何须苦著鞭。
作县又将书下考,离乡今已跨三年。
性多忤物无非罪,命与仇谋孰使然。
抚字催科俱大谬,不如投檄早归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本县:这里指作者所在的县城。
2. 折纳州粳:指宋代的一种税收制度,折纳州指将实物税折算成现金缴纳。粳,指稻谷。
3. 零残盖从民便:零残,指少量剩余的;盖,大概的意思;从民便,顺应百姓方便。这句大意是说剩下的少量税收让百姓用方便的方式交纳。
4. 又且可以趣应州府期限:又且,表示并列关系,意为“并且”;趣应,迅速响应;州府,指地方政府。这句话意思是还可以快速地响应地方政府的规定期限。
5. 张倅反以为罪:张倅,指张副长官;反以为罪,指反而认为这是犯罪。整句话意思是张副长官反而把这件事看作是犯罪。
6. 生平学道未纯全:生,生活;平,平常;学道,学习道理;未纯全,指没有完全领悟。这句话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习道理还没有完全领悟。
7. 游宦何须苦著鞭:游宦,指离家在外做官;苦著鞭,指辛苦地努力。这句话意思是离家在外做官何必那么辛苦地努力呢?
8. 作县又将书下考:作县,指在县城任职;将书下考,指准备考试。这句话意思是在县城任职又要准备考试。
9. 离乡今已跨三年:离乡,离开家乡;跨,超过;三年,时间长度。这句话意思是离开家乡已经超过了三年。
10. 性多忤物无非罪:性,性格;多忤物,容易与人发生冲突;无非罪,全是罪过。这句话意思是性格容易与人发生冲突,这全都是罪过。
11. 命与仇谋孰使然:命,命运;与仇谋,跟仇人商量;孰使然,谁让这样。这句话意思是命运跟仇人商量让人变得如此,是谁让人变成这样的呢?
12. 抚字催科俱大谬:抚字,指关心民生;催科,指催收赋税;俱,都;大谬,大错。这句话意思是关心民生和催收赋税都犯了很大的错误。
13. 不如投檄早归田:投檄,指弃官;归田,回乡务农。这句话意思是还不如放弃官职早点回乡务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本县折纳州粳零残盖从民便又且可以趣应州府期限张倅反以为罪”,标题较长,需要简要理解其含义。诗人以本县百姓的困难处境开篇,然后表达出对自身的反省和对为官的厌倦,流露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首联中“平生学道未纯全,游宦何须苦著鞭”,诗人表达了自身品行还不够完美,参政议政的苦涩之感。作者在仕途中屡屡受挫,感叹人生的无常与无奈。接下来“作县又将书下考,离乡今已跨三年”,诗人回忆起自己任职县的艰难岁月,距离家乡已有三年之久,暗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颔联与颈联则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反思和对自己的深刻认知:“性多忤物无非罪,命与仇谋孰使然。”诗人深知自己性格倔强,与世俗不合,常被视为异类;命运的捉弄让他感到困惑,不知这一切为何发生。诗人将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在最后两联里宣泄了对官场的厌恶:“抚字催科俱大谬,不如投檄早归田。”他深感在地方政务中的工作——安抚百姓和催促税收——都是荒谬的行为,认为只有早早弃官回乡,摆脱这种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总的来说,这是一首充满自我反省和社会责任感的诗。诗人通过描述个人经历及内心感受,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官场的失望与谴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诗人虞俦在江南地区任职期间,亲眼目睹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官吏的腐败。他以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创作了许多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本地折纳州粳零残盖的描绘,揭示了当时农民的困苦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官僚体制的问题。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末年,当时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负担沉重,生活困苦。虞俦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也非常坎坷,他曾担任地方官职,深入了解民间疾苦,但他的一些改革措施却遭到上级官员的反对和打压。
这一时期的背景知识主要包括北宋晚期的社会矛盾、农民负担、官僚体制等问题。当时,由于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自然灾害频繁等原因,农民生活困苦,常常陷入绝境。而官僚体制则存在着严重的腐败现象,一些官员为了个人私利,不顾百姓死活,导致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虞俦以诗歌为武器,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农民命运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