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渚诗
钓渚平过水,笔溪清见底。
寒烟晓冥冥,白石明齿齿。
目送归鸿飞,游心志鳣鲔。
手应心不疑,物我相诺唯。
黄雀漫多惊,白鸥来自喜。
之子未投竿,我来频洗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钓鱼的小岛在水面上静静滑过,文笔溪流清澈见底。
寒烟在清晨显得朦朦胧胧,白色的石头闪闪发光。
目送远去的鸿雁,心中却想着大鱼。
手和心的配合没有犹豫,万物与我相应、相互信任。
黄雀们随意地在周围飞翔,白鸥也自得其乐。
那个人还没有开始垂钓,我却已经迫不及待地清洗我的耳朵了。
去完善
释义
1. 钓渚:钓鱼的岛屿或水边。
2. 平过水:指水面平静,与旁边的江水相对。
3. 笔溪:因形似毛笔而得名的小溪。
4. 晓冥冥:早晨雾气弥漫的样子。
5. 白石:白色的石头。
6. 明齿齿:露出整齐锋利的牙齿状纹路。
7. 目送归鸿飞:用“目送归鸿”这一成语,意思是看着远方的鸿雁飞回,形容游子回家的喜悦之情。
8. 游心志鱣鲔:表达作者希望像鳣鱼和鲔鱼那样畅游江河的情怀。
9. 手应心不疑:手指与心意同步,毫无怀疑。
10. 黄雀漫多惊:作者在诗中借用了“黄雀伺蝉”的故事,以提醒人们要警惕生活中的祸患。
11. 白鸥来自喜:引用《列子·黄帝》中的故事,白鸥翱翔于天际,象征着自由和快乐的景象。
12. 之子未投竿:暗示对方还没有完全领会作者的深意。
13. 我来频洗耳:表达自己多次倾听对方的意见,也隐含了对对方所提建议的不满。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钓渚诗》描绘了诗人李廌在钓鱼时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描写江水、溪水的清澈以及环境中的寒烟、白石等自然景象,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诗人以“目送归鸿飞,游心志鳣鲔”表达了自己寄情山水、向往自由的心境。同时,通过与黄雀、白鸥的互动,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情操。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钓渚诗》是北宋诗人李廌(音zhì)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090年前后,正值宋哲宗赵煦在位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北宋朝廷内部政治斗争激烈,文学领域则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人墨客,如苏轼、黄庭坚等,他们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
李廌在年轻时就颇有才名,但由于家境贫寒,未能参加科举考试。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各地游历,结交了许多文人士大夫,其中就包括苏轼。苏轼对他的才华非常赞赏,并邀请他一同参与朝廷的文学活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李廌并未得到朝廷的重用,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
在这一时期,北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对外,与辽、西夏等国的战争频繁发生,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对内,朝政腐败,党争激烈,政治环境十分复杂。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都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通过诗歌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李廌也不例外,他的《钓渚诗》正是以古代贤士屈原为参照,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