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承天心老万佛阁
我闻谂禅师,断薪接绳床。
杨岐初住时,撒雪满屋堂。
庭松下法子,缾水注道浆。
看来古佛心,不为屋有亡。
心公自别宗,眼碧髭又霜。
更接十千众,建此新道场。
梯空插璇题,会海结宝方。
自营不住心,每唱无底囊。
如明珠走盘,如利刀截肪。
以兹众生故,苦为诸佛忙。
寥寥一贞境,渺渺万法航。
泥空竟成著,堕有终是盲。
青灯落簷花,吾道千丈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曾听闻谂禅师的故事,他切断柴火接续禅床,使其可用。
在杨岐初次担任住持之时,屋子里到处都弥漫着雪花的气息。
在庭院的松树下领悟佛法的真谛,瓶中的水如同道之甘露。
看那古老的佛像,它的精神并未因为房子的破旧而消散。
心公本身就有自己的宗派传承,他的眼神犹如碧水般清澈,胡须上泛着银霜。
他引领了上千人的修行之路,建设了这个新的修道之地。
在这里,阶梯间镶嵌着玉石般的装饰,大海般的人群在此集结共论道法。
自我约束的心灵始终无法安定,常常吟诵无尽的智慧。
就像明亮的珍珠滚过圆盘,锐利的刀锋切割油脂那样明快、直接。
正是因为众生的需要,所以佛陀们总是奔波劳碌。
在这寂静的世界里,无数的法门就像一艘航船,载着人们穿越浩渺的法海。
然而,执着于虚空的理论终究是一种束缚,沉溺于现实的世界最终会导致盲目。
檐下的青灯映照着散落的花瓣,照亮了我们的道路,展现出万丈的光芒。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题承天心老万佛阁》:这是南宋诗人吴泳写给承天寺僧人心老的诗。
2. 我闻谂禅师,断薪接绳床:此处讲述的是唐代高僧谂禅师的故事。谂禅师在寺庙中修行时,曾经用断掉的木柴铺成床,显示了他的清苦生活。
3. 杨岐初住时,撒雪满屋堂:这里指的是杨岐方会禅师刚刚来到承天寺的时候,他将自己的禅悟传播给世人,如同在屋内撒满白雪一般纯净。
4. 庭松下法子,缾水注道浆:意思是和尚们在庭院的松树下面探讨佛法,他们只依靠简单的食物和水来维持生命。
5. 看来古佛心,不为屋有亡:可以看出古代佛陀的心境,并不因为居住环境的简陋而改变。
6. 心公自别宗,眼碧髭又霜:这句赞美心老禅师的精神风貌。
7. 更接十千众,建此新道场:心老禅师吸引了众多信徒,共同建立了这个新的佛教场所。
8. 梯空插璇题,会海结宝方:象征着广大信徒共同修行的场景。
9. 自营不住心,每唱无底囊:强调修行者应该时刻保持谦逊和无为的心态,不要过于追求名利。
10. 如明珠走盘,如利刀截肪:形容佛教教义的透彻和直接。
11. 以兹众生故,苦为诸佛忙:表示心老禅师为了普度众生,不辞辛劳地传播佛法。
12. 寥寥一贞境,渺渺万法航:寓意着修行之路虽然艰难漫长,但也要坚持下去。
13. 泥空竟成著,堕有终是盲:意味着过分执着于虚名和实利,会导致心灵的蒙蔽。
14. 青灯落簷花,吾道千丈光:象征修行者在黑暗中找到光明,坚守自己的信仰。
去完善
赏析
《题承天心老万佛阁》是一首描绘寺庙景象、表达人生哲理的古诗。诗人通过对谂禅师、杨岐寺、庭松下的法子等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古佛心志的高洁和坚定,同时也表达了心公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全诗层次分明,语言生动形象,富含哲理。首联“我闻谂禅师,断薪接绳床”描述了谂禅师的艰苦修行生活;颔联“杨岐初住时,撒雪满屋堂”进一步展示了杨岐寺的古朴氛围。颈联则转向对庭松下的法子的赞美,体现出佛法的无边广大。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写心公的建筑道场、举行法会等场景,表现了他以众生为己任的高尚情操。同时,也揭示了佛教思想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道理,提醒人们要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清净。
在尾联部分,诗人以“青灯落簷花,吾道千丈光”结束全诗,既表达了对佛教真理的追求,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承天心老万佛阁》是南宋词人吴泳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后期,大致在公元1260年至1279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宋元更迭的动荡时期。
吴泳在当时是一位才情横溢的文人,曾任宗正寺簿、枢密院编修等职位,但他也因耿直和坚定的信念受到排挤。他在政治生涯上历经波折,然而始终以清正廉明、为民服务为宗旨。
在这段时间里,整个社会弥漫着焦虑不安的气氛。吴泳也常常关注民生疾苦,对社会的诸多问题表现出深切的忧虑。因此,在他的诗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份为民担忧的情怀以及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
综上所述,在这首《题承天心老万佛阁》的创作过程中,诗人不仅表达了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政治抱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冲突的现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