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富池双泉寺三首
晚来抱懒炙孤灯,临水禅楼独自登,
鸟道草深云宛宛,鱼湖波定月澄澄。
诗联呈佛方堪读,俗语污人不可应。
归隐南峰峰下宅,纵谈今日岂无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在孤独的灯火中懒洋洋地抱着书卷,靠近水岸的禅意小楼独自登上,
山中小径野草深深云雾缭绕,鱼塘水面宁静月光皎洁明亮。
诗与佛契合才能品读其中奥妙,粗俗的言语玷污了人的纯洁不应说出口。
我在南峰之下有我的隐居宅院,与僧人谈论时事也不无道理。
去完善
释义
1. 寓:指客居;
2. 富池:古县名,在今湖北省阳新县境内;
3. 双泉寺:位于阳新县富池镇的一座古刹;
4. 晚来抱懒炙孤灯:意为傍晚时抱着懒人的心态烤火取暖,独对孤灯;
5. 禅楼:寺庙里的楼阁;
6. 鸟道草深云宛宛:描述了云雾缭绕的深山幽径以及草木繁茂的景象;
7. 鱼湖:指钓鱼的湖泊;
8. 波定月澄澄:形容湖面平静如镜,月光洒在上面显得明亮清澈;
9. 诗联呈佛方堪读:指诗歌创作应当有佛教的慈悲为怀精神方可流传于世;
10. 俗语污人不可应:意指低俗粗俗的话语会玷污他人,所以不应随意回应;
11. 南峰:指庐山的主峰;
12. 归隐南峰峰下宅:表达了诗人希望在庐山脚下过上隐居生活的愿望;
13. 纵谈今日岂无僧:表达诗人寄情山水,结交志同道合之人的意愿。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晚年的孤独生活与心境。首句“晚来抱懒炙孤灯”,暗示诗人晚年生活寂寞、潦倒,用“懒炙”描述自身心境。第二句“临水禅楼独自登”,进一步描绘诗人独居的生活情境。接下来的两句,诗人以细致的笔触勾勒出鸟道草深、鱼湖波静的自然景象,寓意着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联呈佛方堪读”一句,表达出诗人认为只有高尚的诗句才配呈现给佛祖,体现出诗人对文学创作的严肃态度和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同时,通过对比“诗联”与“俗语”,诗人也表现出了高雅脱俗的个性特征。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有归隐田园的想法,并且相信自己即便不在庙堂之上,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与自己分享人生的感悟和观点。诗人对生活充满热情,即便在困难面前也能保持乐观的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寓富池双泉寺三首》是南宋诗人董嗣杲所作。董嗣杲(约公元1226年前后在世),字明德,号静传,临安(今浙江杭州)人,是南宋末年的一位著名的诗人。
在南宋末期,中原沦陷,金兵压境,家国命运危在旦夕。董嗣杲作为南宋的子民,对此深感忧虑。他在外游历的过程中,对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苦难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寓富池双泉寺三首》。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他在诗中描绘了富池双泉寺的美景,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在这段时间里,董嗣杲还创作了许多其他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的诗歌,表现出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