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尊前呵手镊霜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广袤的风浪仿佛忘记了苏醒。
大雪初停,江面上麦苗一片丰收景象。
让人们都吃饱了,但我却无法摆脱忧愁。
青翠的衣袖在风中飘荡,如同绿色的柳絮;红色的嘴唇饮酒之后更显鲜艳,犹如熟透的樱桃。
望着这一切,我只能捧着酒杯,呵着手去拔掉头上的白霜般的胡须。

去完善
释义
1. 浣溪沙:词牌名。
2. 万顷风涛不记苏:形容风浪极大,让人无法记住它。苏,即恢复清醒的意思。
3. 雪晴江上麦千车:在雪后天晴的江面上,看到了满载麦子的大车。
4. 但令人饱我愁无:只要让人们吃饱肚子,我就没有忧愁了。
5. 翠袖倚风萦柳絮:用绿色的袖子随风轻轻拂过柳絮。
6. 绛唇得酒烂樱珠:喝酒时嘴唇如同樱桃般鲜艳。
7. 尊前呵手镊霜须:在酒席前呵气取暖,然后用手拔去霜冻般的胡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诗人面对丰收的景象,感慨时光流转、生命无常的心境。首句“万顷风涛不记苏”以风浪比喻人生起伏,表现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豁达。接下来的“雪晴江上麦千车”则展示了丰收的美景,与上句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而“但令人饱我愁无”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满足和乐观态度,认为只要能吃饱穿暖,就没什么好忧愁的。下阙中,“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两句通过对人物形象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珍视。最后一句“尊前呵手镊霜须”则是诗人对自己的写照,形象地展示了他从容面对岁月流逝的精神风貌。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浣溪沙》是北宋著名文人苏轼的一首词作。此词大约创作于公元1086年,正值北宋中期。在这一年,苏轼在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后,被任命为杭州知州。在这段时间里,他饱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对世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一时期,北宋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但同时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如土地兼并严重、官僚腐败等。苏轼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士人,对于这些问题深感忧虑。他在《浣溪沙》一词中,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表达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苏轼在这一时期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秦观、黄庭坚等人,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诗词歌赋,共同探讨人生哲学。这些经历也为苏轼的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总的来说,《浣溪沙》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北宋中期,此时的苏轼在经历了人生的曲折之后,对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他也受到了朋友们的影响,这些都为他的词创作提供了灵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