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后十日得暴雨
负固骄阳不忍回,执迷凉意误惊猜。
倾盆雨势疑飞瀑,揭地风声敌迅雷。
阶下决明添意气,庭前甘菊賸胚胎。
可怜岁事今如此,麦垅蔬畦尚可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矗立在炽热的阳光下不愿离去,在追寻那一丝凉爽时反而因误会而惊慌失措。
滂沱大雨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席卷而来的风声如同迅雷般震撼人心。
台阶下的决明子增添了你的斗志,庭院前的甘菊花还在孕育着生命。
可惜如今时光已逝,但至少还可以在麦田和菜园中继续培育希望。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9月23日左右。
2. 十日:指从秋分之后过去的十天左右时间。
3. 曹彦约:南宋诗人,曾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位,以文学成就著称。
4. 负固骄阳:形容太阳的热力顽固持久。这里“负固”是守险顽抗的意思,用在这里表现太阳热力之大。
5. 不忍回:即舍不得离开。
6. 执迷: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7. 误惊猜:误解了凉意的到来,以为是秋天的来临。
8. 倾盆:形容雨大如倒水一般。
9. 揭地风声:形容风吹的声音犹如地面被揭开一样响。
10. 敌:匹敌、相比。
11. 迅雷:迅速的雷声,形象地表现了风声之大。
12. 阶下决明:决明是一种植物,台阶下的决明表现出顽强生长的精神。
13. 添意气:增添生发的气息。
14. 庭前甘菊:甘菊是一种草本植物,庭院前的甘菊孕育着新的生命。
15. 賸胚胎:只剩下胚胎,表达生命的延续。
16. 可伶:可惜。
17. 岁事:一年的农事。
18. 麦垅:麦田的田垄。
19. 蔬畦:蔬菜的种植区。
20. 可培:还可以栽培、生长。
去完善
赏析
《秋分后十日得暴雨》是南宋诗人曹彦约所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这首诗以秋分后十日的暴雨为题材,通过对暴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农业生产的关注。
首联“负固骄阳不忍回,执迷凉意误惊猜”,描述了烈日当空的景象。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骄阳比作顽童,不愿轻易离去,执着于它的炎热。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炎热天气的不满和对清凉的期待。
颔联“倾盆雨势疑飞瀑,揭地风声敌迅雷”,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暴雨的景象。大雨倾盆而下,仿佛瀑布从天而降;风刮过地面,如同迅雷般震撼人心。这两句诗生动地展现了暴雨的猛烈和磅礴气势。
颈联“阶下决明添意气,庭前甘菊賸胚胎”,诗人关注到了这场暴雨对植物的影响。决明和甘菊这两种植物在暴雨过后,显得更加生机勃勃。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和对植物生长的关注。
尾联“可怜岁事今如此,麦垅蔬畦尚可培”,诗人表达了对农业生产情况的担忧。这场暴雨可能对农作物造成损害,但幸运的是,麦田和菜畦还可以通过培植得到恢复。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关心和责任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秋分后十日得暴雨》是南宋诗人曹彦约所作。曹彦约生活在公元1157年至1228年,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担任过中央和地方官员。在诗歌创作方面,他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
曹彦约所处的时代,正值南宋末年,时局动荡不安。金国对宋的侵略不断加剧,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曹彦约曾担任地方官,亲自接触过百姓的疾苦,这使他深感忧虑。在这种背景下,他的诗歌往往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秋分后十日得暴雨》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当时,曹彦约正在湖南一带担任知州。诗中的“秋分”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阳历9月23日左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平分,之后北半球逐渐进入秋天。因此,诗的题目表达了作者在秋分后的第十天遇到了暴雨这一自然现象。
在这首诗中,曹彦约通过对秋雨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治理和百姓生活的关切之情。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秋雨的壮观景象,同时也传达出自己对民生问题的关注。这种关注体现在他对农业生产的关心,以及对农民生活的忧虑。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曹彦约作为一位有责任感的士大夫,对国家和民众命运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