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二小松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双眸子超凡脱俗,犹如秋天里淡淡的烟雾,灵动如鱼儿在水中游动。在这宁静的书房中聆听着悠扬的琴声,与读书人的心灵相互照应,和谐共生。
去完善
释义
1. "一双幽色":指两棵小松树;
2. "凡尘":世俗世界;
3. "数粒秋烟":形容小松树的形象,仿佛几缕秋天的烟雾;
4. "二尺鳞":指小松树弯曲的树皮;
5. "静窗":宁静的书窗;
6. "细韵":指风吹过小松树发出的细微声音;
7. "琴声":此处指小松树被风吹动的声音像琴声一般悠扬;
8. "读书人":在此处指诗人自己或作者的朋友。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书院里两颗小松树的诗。诗中,诗人以幽色来形容小松树的颜色,表现出它们清新脱俗的特点。“数粒秋烟二尺鳞”则是通过描绘小松树的外观和形态,进一步强调了它们的独特魅力。在诗人的眼中,这两颗小松树仿佛是琴声的化身,陪伴着读书人在宁静的书房里学习。整首诗借物抒怀,通过对书院中小松树的描绘,表达了对书香氛围的喜爱和对学习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书院二小松》是唐代诗人李群玉创作的一首描绘松树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元和年间(806-820年),这一时期正值唐宪宗李纯在位,国家相对安定,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繁荣。
在这段时间里,李群玉经历了科举考试失败、流浪江湖、入仕为官等人生历程。他早年因为科举失利,曾一度漂泊江湖,过着布衣渔樵的生活。后来得到杜牧、李绅等人的推荐,进入官场。然而他在官场上并不得意,始终郁郁不得志。这种经历使得他对人生和世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深厚的哲理和浓厚的人文关怀。
在这一时期,唐朝社会已经进入中期,经过安史之乱后的调整和恢复,经济和文化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和学术机构,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诗人在书院中看到了两棵小松树,引发了他的思考,从而创作了这首《书院二小松》。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