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 于阗采花
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
自古妬蛾眉,胡沙埋皓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嫉妒那些拥有蛾眉般美貌的女子,最终却让她们如明珠蒙尘般被埋没在荒凉的塞外。
去完善
释义
妬蛾眉:嫉妒美丽的女子;皓齿:洁白的牙齿,代指美貌。
去完善
赏析
此诗以王昭君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中原文化的优越感。开篇以“于阗采花人”的眼光引出主题,随即用昭君出塞的典故凸显汉地女子的绝世风华。第三、四句进一步深化这种对比,强调西域虽以美人闻名,却难及中原佳丽。后半部分则转向对画工弄权的讽刺,“丹青”一句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影射,也蕴含着对埋没人才现象的感慨。结尾两句升华主旨,揭示了自古以来美貌与才情往往遭受嫉妒与压抑的命运。全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既有对美的颂扬,也有对现实的批判,体现了李白一贯的豪放与深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彼时李白正处于对历史与民族交融深有感触的时期。他借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抒发了对美、才情以及命运的思考。王昭君作为汉地佳人被迫远嫁胡地,其美貌令胡地女子自愧不如,这背后蕴含着个人命运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无奈。同时,李白也借此表达了对美的赞美与怜惜,以及对世俗嫉妒与偏见的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