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观潮

标题包含
观潮
江接东溟阔,潮从八月高。 祇应风卷浪,谁遣怒成涛。 舟楫乘流迅,鱼龙得意豪。 瀛洲今不远,好去钓金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廖行之(1051年-1128年),字天民,号省斋,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出生于江西崇仁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 廖行之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放弃科举之路,...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江水相接,东边的大海格外宽阔,八月的潮水汹涌澎湃。 原来只是风吹起浪头,是谁让它们发怒翻涌成了波涛? 小船和桨在江流中迅速划过,如鱼如龙般得意洋洋。 那传说中的瀛洲现在并不遥远,赶快去吧,去那里捕捉金色的神龟!
去完善
释义
1. 江接:江河与海面相接。 2. 东溟:指东海。 3. 祇应:仅仅因为。 4. 怒成涛:形容海潮气势磅礴。 5. 舟楫:船只。 6. 乘流:顺着水流。 7. 鱼龙:此处可能指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鱼化龙的故事,也可以理解为龙形船雕。 8. 得意豪:展现出豪迈的气概。 9. 瀛洲: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可理解为想象中的仙境。 10. 金鳌:神话中的神兽,这里是象征美好生活的愿望。
去完善
赏析
《观潮》是宋代诗人廖行之的一首描绘钱塘江大潮景象的诗。诗中“江接东溟阔,潮从八月高”描述了江面的辽阔和八月的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景象;“祇应风卷浪,谁遣怒成涛”则暗示了大潮的汹涌澎湃源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舟楫乘流迅,鱼龙得意豪”表现了潮水退去时渔船航行得轻快及水中生物的生机勃勃;最后一句“瀛洲今不远,好去钓金鳌”则表达了诗人希望游览海上的仙山胜地的心愿。全诗通过对钱塘江大潮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生机,也透露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潮》是南宋时期诗人廖行之的一首描绘钱塘江潮壮观景象的诗篇。该诗创作于公元1167年,正值南宋孝宗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 廖行之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才华横溢。然而,他并未因此走上仕途,而是选择在家乡教书育人,培养出许多优秀弟子。在教学之余,他常常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这首诗便是他在观察钱塘江潮时,感慨祖国山河壮丽,希望国泰民安的真挚表达。 在宋代,钱塘江潮被视为一种自然奇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赏。而这一时期的浙江地区,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成为了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所在地,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廖行之通过对钱塘江潮的描绘,既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又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