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塞笛

标题包含
塞笛
孤笛起寒洲,传声到暝楼。 吹人元不怨,听者自生愁。 万里家何所,三年戍未休。 此时霜月下,白却少年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文珦,字叔宝,号云外子。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僧,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释文珦出生于浙江杭州,年轻时曾出家为僧,后来游历四方,足迹遍布江南各地。他在游历过程中结识了许多...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孤独的小笛在寒冷的河岸响起,声音传到昏暗的楼房。 吹笛的人并没有抱怨,而听众却因此产生了忧愁。 家在遥远的万里之外,戍守边疆已经三年没有休息。 在如霜的月光下,青春年华已逝,头发变得花白。
去完善
释义
《塞笛》:这是一首描述边疆战士生活的诗。诗人通过描写笛声来表达对战争和士兵生活的感慨。 1. 孤笛起寒洲:孤,孤独;寒洲,寒冷的江边。 2. 传声到暝楼:暝楼,昏暗的楼房,这里指边防军营。 3. 吹人元不怨:元,同“原”,本来;吹人,吹奏之人,即吹笛的人;怨,抱怨。 4. 听者自生愁:自,自然;生,产生。 5. 万里家何所:万里,遥远的地方;家何所,家在哪里。 6. 三年戍未休:戍,防守;未休,没有休息。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古诗是描绘边塞生活的诗歌。诗的前两句“孤笛起寒洲,传声到暝楼”,通过“孤笛”和“寒洲”两个意象,生动地刻画了边塞的寂寥与荒凉,同时也表现了士兵们孤独的心境。接下来,诗人通过“吹人元不怨,听者自生愁”描述了战士们虽然身处困境,但仍然保持坚定的信念,而闻者则因为战士的艰辛感到哀伤。 后两句“万里家何所,三年戍未休”表达了士兵离家万里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战争持续的忧虑。最后一句“此时霜月下,白却少年头”更是强烈地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青春的摧残。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和情绪共鸣,展现了一幅悲壮的边塞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笛》是南宋诗人释文珦的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初,也就是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南宋与金朝的战争不断,边境地区战事频繁。作者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痛苦有深刻的体会。他通过观察边境的风光,用诗歌表达自己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在《塞笛》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塞笛这一乐器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边疆戍楼的悲凉气氛。他通过对笛声的描绘,传达出边疆战士的孤独、思乡之情和对战争的厌恶。这种情感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呼应,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总之,《塞笛》这首诗是在南宋时期,作者在面对战争与和平的社会背景之下,通过对边疆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