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杂兴 其三
白鹤峰后原,逶迤旷平陆。
道周问樵子,古实青牛谷。
披榛得径路,曳杖惊麋鹿。
鲍生古骚人,曾过炼师宿。
明月古坛边,题诗记修竹。
兹焉废耕陇,岁晏空菽粟。
薄日静衔山,惊湍泻哀玉。
回首睇吾庐,风幡隔林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鹤峰后的一片原野,绵延至广阔的平地。
在道路旁向砍柴的人询问,这里曾是古代的青牛谷。
拨开荆棘找到小径,摇着拐杖惊起了麋鹿。
鲍照这位古代诗人,曾经在此地拜访过修道者住宿。
在明亮的月光下,古坛旁边,他题诗记载了修长的竹子。
如今此地荒废了农田,到了年底只剩下空的豆和粟。
夕阳静静地挂在山头,湍急的水流如哀伤的美玉倾泻。
回头望向我家的房子,被风中的旗帜和林间的山脊阻隔。
去完善
释义
1. 白鹤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
2.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3. 旷平陆:指一片开阔平坦的陆地。
4. 道周:道路上周围。
5. 问樵子:向砍柴的人询问。
6. 青牛谷:位于庐山的一个山谷。
7. 披榛:拨开荆棘。
8. 得径路:找到小路。
9. 曳杖:拉着拐杖。
10. 麋鹿:一种大型鹿科动物。
11. 鲍生:指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曾任参军等职。
12. 古骚人:古代诗人。
13. 炼师:修道的人。
14. 宿:投宿,住宿。
15. 明月:明亮的月光。
16. 古坛边:古老的祭坛旁边。
17. 题诗:在墙壁或物体上题写诗句。
18. 修竹:长长的竹子。
19. 兹焉:在这里。
20. 废耕陇:荒废的农田。
21. 岁晏:年底,冬天。
22. 空菽粟:只剩下大豆和高粱。
23. 薄日:淡薄的阳光。
24. 衔山:指太阳即将落山。
25. 惊湍:激流。
26. 哀玉:形容水声如玉石撞击的声音。
27. 回首:回头看。
28. 睇:斜视。
29. 风幡:随风飘动的旗子。
30. 林麓:山林的边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庐山时所见的优美景色和古迹,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首联写白鹤峰后的原野,蜿蜒曲折;颔联询问道旁的樵夫,得知这是青牛谷的古址;颈联中,作者披荆斩棘找到小径,用手杖惊起麋鹿,呈现出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紧接着的尾联以鲍照这位古代诗人的行踪为题,引出炼师所宿之处,明月下的古坛边,记载着修竹的故事。
接着,“兹焉废耕陇,岁晏空菽粟”两句则抒发了诗人对此地荒废的惋惜之情。最后,诗人通过描写落日照耀山间、湍急的水流声如哀玉般的场景,流露出他深沉的情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全诗诗意盎然,展现出庐山古朴而壮丽的风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庐山杂兴 其三》是宋代著名诗僧释道潜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时期,诗歌创作非常活跃。释道潜作为一位高僧,他的诗作充满了禅意和哲理,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在释道潜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已经在庐山修行多年。庐山地势险峻,景色秀丽,自古以来就是许多文人和僧侣向往的隐居之地。释道潜在庐山度过了他的半生,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这首诗就是他面对庐山美景时的感悟之作。
在这段时间里,释道潜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他曾游历全国各地,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感受到了人间冷暖。这些人生经历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此外,这个时期的北宋社会正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寺庙得以重建,僧侣们的生活也得到了保障。这种社会环境为释道潜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