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还未离去,春风轻轻吹拂着细长的柳树。登上超然台远眺,只见护城河里的水已涨满一半,城中的鲜花争奇斗艳。烟雨中,千家万户都显得暗淡。
过了寒食节,从醉中醒来不禁叹息。不要对旧友谈起思念故乡之情,还是点上新火,煮上新茶品尝吧。让我们一起在诗歌和美酒中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梦江南”。
2. 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苏轼在担任密州知州时所建。
3. 老:尽,穷。
4. 风细柳斜斜:春风轻柔,柳枝摇曳。
5. 壕:护城河。
6. 寒食:清明前一天或两天。
7. 咨嗟:叹息。
8. 故人:旧交,老朋友。
9. 故国:指故乡。
10. 新火:寒食禁火,节后重新生火。
11. 诗酒:做诗饮酒,借指文学创作活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望江南·超然台作》表达了作者在春天里的超然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春未老,风细柳斜斜”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细风吹拂着柳树,万物复苏。接下来一句“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更详细地描述了站在超然台上看到的美丽景色:半壕春水、满城繁花、烟雨中的千家万户。这样的画面让人心旷神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心态。
下片则是描述作者的思绪。“寒食后,酒醒却咨嗟。”写出在寒食节后,饮酒醒来的作者感叹时光流逝。接着两句“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则表达了诗人劝诫自己不要沉溺于过去的回忆,要把握当下,尽情享受诗意的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74年所作的一首词。这一年,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来到这个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任职。在这期间,他登上了著名的超然台,俯瞰江南美景,感慨万千,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
此时,苏轼正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他曾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而被贬到黄州,度过了五年的谪居生活。而在杭州任职期间,他的命运出现了转机,他的政治才华得到了皇帝的赏识,逐渐走上了仕途的巅峰。然而,这也使得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波折。
在这个时期,北宋社会正处在新旧势力的交替之中。一方面,王安石的新法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另一方面,保守派的力量仍在暗中酝酿,试图恢复传统的儒家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轼既感到了变革的希望,又对未来充满了忧虑。
因此,《望江南·超然台作》不仅描绘了江南的美景,更抒发了苏轼对人生、对时代深沉的思考。他以“超然”的心态,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豁达和乐观,展现了他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勇气。这种精神和态度,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敬仰的典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