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昙秀师别垂二十年而后相会于金山作
诗笔多生习气牵,老来经呗亦随缘。
何妨偶入东坡梦,未害闲依北固禅。
万里波涛凭槛语,一山风雨并窗眠。
未甘白首尘埃地,更约相逢二十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诗人晚年仍保留许多读书人的习惯,对佛经也抱持着敬意。偶尔投入苏东坡的梦,并不妨碍他在北固山禅修。远眺大海,倚窗听风,他还不愿意白发苍苍还困守在尘世中,更期待未来二十年的再次相遇。

去完善
释义
1. 与昙秀师别垂二十年而后相会于金山作: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昙秀久别二十年后在金山重逢的情景。
2. 诗笔多生习气牵:指诗人年轻时写诗常常受到世俗风气的影响。
3. 老来经呗亦随缘:意为年老的诗人如今已能淡泊名利,顺应自然。
4. 何妨偶入东坡梦:暗示诗人对苏轼的敬仰,希望自己也能有东坡居士般的才情与豁达。
5. 未害闲依北固禅:表示诗人虽然身处红尘,但内心依然保持平静与安宁。
6. 万里波涛凭槛语:描述了两人重逢时的喜悦,彼此畅聊江海的壮丽景色。
7. 一山风雨并窗眠:表达了两位好友在一起度过风雨岁月的温馨时光。
8. 未甘白首尘埃地:形容诗人不甘愿在平凡中度过余生。
9. 更约相逢二十年:希望未来还能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久别重逢和人生感悟的诗词。诗中描绘了诗人与昙秀师在阔别二十年后重逢的场景,感叹时光荏苒,彼此都已白发苍苍。虽然年岁已高,但诗人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信仰的执着。他提到苏轼,也许是因为二人都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观。本诗通过描述与友人重逢时的感慨、谈论人生的话题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展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与昙秀师别垂二十年而后相会于金山作》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晁补之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创作于公元1078年,正值北宋中期,此时的政治氛围相对稳定,文化繁荣,使得文人墨客有机会沉浸于诗歌书画的艺术创作之中。
当时,晁补之在官场遭受到排挤,心情沉郁。然而,他的挚友昙秀法师为他带来了一丝慰藉。他们共同沉浸在佛法禅意的世界,并在金山寺邂逅相遇,这次重逢让他们感慨万千。正是这种复杂的心境,使晁补之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写下了这首充满深厚友谊和人生感悟的诗歌。
同时,北宋时期的社会风气崇尚禅宗佛教,文人骚客纷纷效仿禅修之道。这也为晁补之提供了丰富的时代背景,使他能够在诗歌中充分展现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洞察。因此,这首《与昙秀师别垂二十年而后相会于金山作》既是晁补之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写照,也反映了北宋时期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