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汤寿乡察推写真求赞

标题包含
汤寿乡察推写真求赞
形仪潦倒,气貌寒槁。 野云自闲,岩树谁老。 性元静而妙存,体本真而空了。 幻世应诸缘,荒田不拣草。 风烟望断兮鸿影冥冥,天水相连兮秋容渺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正觉,俗名李元吉,字正觉,号明心子。他生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卒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人。 释正觉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对佛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形态颓废,气质寒瑟。 山野宁静自在,岩石旁的树木谁在苍老? 本性沉静,但美妙蕴藏其中;身体原本真实,却又仿佛皆空。 在这虚幻的世界,适应各种因缘际会,荒废的土地上也不排斥杂草生长。 遥远的风烟中,鸿雁的影子若隐若现;天和水相融相接,秋天的景色飘渺无边。
去完善
释义
1. 汤寿乡: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湖南省。 2. 察推:指地方长官,负责监督和推行政令。 3. 写真:绘画人物肖像,此处指画中人。 4. 潦倒:形象地描绘出游子疲惫不堪的样子。 5. 寒槁:形容环境荒凉、萧条。 6. 野云自闲:指云雾飘荡于旷野,自然悠闲。 7. 岩树谁老:通过对比岩石和树木的年龄,寓意岁月的沧桑。 8. 性元静而妙存:心灵原本宁静,智慧蕴藏于其中。 9. 本真:事物的本来面貌或本质。 10. 空了:佛教术语,指放下执念,达到心灵的解脱。 11. 幻世应诸缘:在变幻莫测的世间应对各种因缘际会。 12. 荒田不拣草:在荒废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不分杂草与庄稼。 13. 风烟望断:形容极目远眺,视野中的景色渐淡。 14. 鸿影冥冥:比喻大雁飞行时留下的影子,隐喻游子的离别之情。 15. 天水相连:天空与水面相互映衬,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16. 秋容渺渺:描述秋天的景象如同梦幻般缥缈不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荒凉的景色,以及诗人与外部世界的疏离感。首句“形仪潦倒,气貌寒槁”表达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他形容自己潦倒、憔悴,显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紧接着的“野云自闲,岩树谁老”则是以景寓情,将诗人置于荒野之中,与孤独的山岩和暮色中的树木为伴。 诗中“性元静而妙存,体本真而空了”则揭示了诗人的心境。他在这份孤寂中寻找内在的平静与真实,用禅宗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体悟:一切纷扰都终将消失,而唯有寂静、虚空才是真实的存在。 尾联“风烟望断兮鸿影冥冥,天水相连兮秋容渺渺”进一步描绘出一幅天地苍茫的景象。在诗人眼中,尽管秋风萧瑟,天地辽阔,但这一切都只是虚幻的存在,只有内心的平静才是真正的归宿。整首诗通过荒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世俗中的孤独体验,同时也揭示了他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汤寿乡察推写真求赞》这首诗创作于宋朝末年,是南宋高僧释正觉所作。释正觉(1187-1269),字覚民,号梅山,宋代天台宗僧。擅长诗文,作品有《梅山稿》、《莲社千载人诗》等。 在南宋末年,国家动荡不安,社会矛盾激化。在这个时期,释正觉作为一位出家人,他深入观察了社会现实,对人民的苦难深感同情。他希望通过佛教的力量,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解脱。这首《汤寿乡察推写真求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诗中,释正觉通过对“汤寿乡察推”的描绘,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人民在战乱中的痛苦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作为一个出家人的责任与担当,希望能为众生带来福祉。 总的来说,《汤寿乡察推写真求赞》这首诗展现了释正觉在南宋末年的时代背景下,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