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萱草

标题包含
萱草
唤作忘忧草,相看万事休。 若教花有语,却解使人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师道(1053年-1102年),字无己,一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 陈师道出身书香门第,其父陈希亮曾任太学博士。他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尤以诗赋见长。宋神...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叫做忘记忧愁的花,互相看着一切事物都消散了。 如果花朵能说话,反倒让人更加忧愁。
去完善
释义
1. 萱草:又称忘忧草,是中国传统的母亲花,寓意母爱伟大。 2. 唤作:称作、叫做。 3. 忘忧草:此处的忘忧草指的是萱草。 4. 相看:互相看。这里表示诗人与萱草相互观察、交流。 5. 万事休:指一切烦恼、忧虑都烟消云散了。 6. 若教:如果让。 7. 花有语:这里的“花”指的是萱草。"有语"是指能够传达情感或信息。 8. 却解:反倒懂得。 9. 人愁:人的忧虑和烦恼。
去完善
赏析
《萱草》是南宋诗人陈师道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以“萱草”为主题,通过描绘其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世事的感慨。 首先,诗人以“忘忧草”指代萱草,暗含了这种植物具有消除忧虑和烦恼的功能。然后,诗人通过描述自己与萱草之间的互动,表达出自己在看到萱草时暂时忘却了生活中的种种困扰,享受片刻的宁静。然而,诗人的视角并没有局限于个人的感受,他进一步设想:如果花草也有语言,那么它们或许会说出令人们感到忧愁的话语。这一想象拓展了诗歌的深度,使得读者不禁思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生活中各种无法避免的烦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萱草》是宋代诗人陈师道创作的一首咏物诗,描绘了萱草花的美丽和生命力。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960-1127年之间。 在北宋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诗歌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陈师道生活在这个时代,他的家庭出身贫寒,但从小勤奋好学,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曾担任地方官员,但由于性格耿直,不善官场应酬,最终辞官回乡,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在陈师道的那个年代,文人墨客喜欢以花草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萱草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之花,象征着母爱、忘忧和美好,因此成为了诗人喜爱的主题。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