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河中亭子
河擘双流岛在中,岛中亭上正南空。
蒲根旧浸临关道,沙色遥飞傍苑风。
晴见树卑知岳大,晚闻车乱觉桥通。
无穷胜事应须宿,霜白蒹葭月在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河分为两条水流汇聚在一个岛屿中央,岛上的亭子正朝南向天空。
靠近关口的道路上有过去种植的蒲草根部浸泡在水中,沙滩的颜色随着远处的风吹过而变化。
晴天时看到低矮的树木便能知道山岳之广大,傍晚时分听到纷乱的车马声就知道桥梁通畅。
这无尽的美景应该让人在此留宿,月光下霜白的蒹葭在东方闪耀。
去完善
释义
"河擘双流岛在中":"河擘"指的是黄河的支流,这里是双指汾水和泗水两条河流;"岛在中"指的是河中岛,也就是运城盐池。整句意思是,在汾水和泗水的分流处,有一个河中岛,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蒲根旧浸临关道":"蒲根"指的是一种水生植物,这里用来形容河边的环境;"临关道"指的是临近关卡的道路。整句的意思是,在临近关卡的道路上,河边生长着繁茂的水生植物。
"沙色遥飞傍苑风":"沙色"指的是沙漠的颜色,这里用来形容远处的风景;"傍苑风"指的是从花园吹来的风。整句的意思是,远处的风景就像沙漠的颜色一样,随风飘散在花园之间。
"晴见树卑知岳大":这句的意思是在晴朗的天气下,看到树木的低矮就能知道山脉的高大。
"晚闻车乱觉桥通":这句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听到车辆行驶的声音杂乱,就知道桥梁是畅通的。
"无穷胜事应须宿":这句的意思是,这里的美景数不胜数,应该在这里过夜,好好欣赏。
"霜白蒹葭月在东":"蒹葭"是一种水草,这里用来形容月光下的景象;"月在东"指的是月亮在东方升起。整句的意思是,在月光下,蒹葭和水草都被映照得洁白如霜,月亮正在东方缓缓升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题河中亭子》,描述了诗人在河中亭子上所见的景象。诗人以“河擘双流岛在中,岛中亭上正南空”开篇,描绘出河中岛屿上亭子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接着,通过“蒲根旧浸临关道,沙色遥飞傍苑风”的描绘,展现了河流、蒲草、沙滩等自然景色。诗人又以“晴见树卑知岳大,晚闻车乱觉桥通”表达了站在亭子上的所见所思,白天看到树木下的山岳,傍晚听到纷乱的车马声,感受到桥梁的通畅。最后,诗人用“无穷胜事应须宿,霜白蒹葭月在东”收尾,表达了对在此处留宿赏景的期待,展现出一派宁静而美丽的夜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河中亭子》是唐代诗人薛能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河中亭子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公元859年,即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薛能调任河中节度使。这一年,他来到了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市),目睹了河中亭子的美丽景色,心有所感,写下了这首《题河中亭子》。
在创作这首诗时,薛能正面临着人生的转折点。他在长安城担任过监察御史、水部员外郎等官职,后因直言不讳而受到排挤,被贬至南方。然而,这次调任河中节度使,意味着他的政治生涯开始有了转机。因此,这首诗也流露出他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对未来的信心。
与此同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中兴时期,虽然国力渐趋稳定,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薛能的诗作既有对现实的反思,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题河中亭子》正是他在这种复杂社会环境中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