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 第七迦理迦尊者
身如蕉虚,心如兔止。
师慈如和,侍者笑视。
毒龙难降,我试弹指。
便升钵中,喜见脊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身体如同弯曲的芭蕉叶一样轻盈,心灵如同敏捷的兔子一般活跃。老师慈爱如同和风,学生们微笑地看着他。毒龙难以驯服,我要试着弹指令其归顺。一弹指间,它便升到钵中,欢喜地露出尾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绣释迦像:指刺绣制作的释迦牟尼佛的画像。
2. 十八罗汉:又称“十八阿罗汉”,是佛教传说中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3. 第七迦理迦尊者:十八罗汉中的第七位,又名宾头卢尊者,被尊为华籍上座,主领东方世界。
4. 蕉:即芭蕉,这里用来比喻身体脆弱、不真实。
5. 兔止:兔子静止不动,这里用来形容心静如水,不受外界干扰。
6. 和:温和、慈爱的意思。
7. 侍者:指在寺庙中侍奉僧侣的人。
8. 笑视:微笑着观看。
9. 毒龙:恶龙的意象,象征邪恶势力。
10. 弹指:用手指弹奏的动作,这里用来表示施展法术的意思。
11. 钵:僧人化缘时使用的碗。
12. 喜见脊尾:高兴地看到事物的本质或真相。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第七迦理迦尊者的形象。首先,“身如蕉虚,心如兔止”表达出尊者外貌空灵、内心宁静的特点。其次,“师慈如和,侍者笑视”表达了师徒之间深厚的情感,以及他们之间的和谐关系。接着,“毒龙难降,我试弹指”描述了尊者具有降服妖邪的能力,而“便升钵中,喜见脊尾”则通过画面展示了这一瞬间的情景,表现出了他在降服毒龙时从容淡定的心态。整首诗在叙事的同时融入了许多象征性的元素,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 第七迦理迦尊者》为南宋末年诗人释德洪所作。释德洪是宋代的一位著名诗人和高僧,他的诗歌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弘扬佛教文化为主。本诗是对释迦牟尼和十八罗汉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此诗的创作时间正值南宋末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争频发、人民生活困苦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普遍渴望寻求精神寄托,而佛教文化则成为了很多人心灵的避风港。释德洪作为一名僧人,他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到诗歌之中,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佛学的虔诚信仰。
在诗中,作者通过对释迦摩尼和第十八位罗汉迦理迦尊者的描绘,展示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修行者的崇高形象。此外,作者还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