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滩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让吴国灭亡的是权臣宰嚭,而不是西施这个美丽的女子。她在水中清洗纱布时,清澈的流水似乎也带着为她不平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宰嚭:即伍子胥,字子胥,是中国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封于申,也称申胥。他本为楚国人,后父兄被楚平王所杀,经辗转逃到吴国,帮助阖闾夺取了王位。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夫差要提防越国的报复,但夫差不听,最终伍子胥因谗言而被赐死。
2. 亡吴国:指吴王夫差因听信越国贿赂的奸臣宰嚭的谗言,放过了灭吴的越国,导致了吴国的灭亡。
3. 西施:古代越国的美女,被越王勾践献给了吴王夫差,成为他的宠妃。她聪明伶俐,美貌绝伦,因此吴王宠爱至极,渐渐荒废朝政,最终被越国灭亡。
4. 浣纱:原指西施在河边洗衣服,后来泛指美女在河边洗衣的场景。
去完善
赏析
《西施滩》是唐代诗人崔道融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表达了他对社会公正的诉求。诗中的“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两句,概括了西施在历史上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尽管她曾是吴国的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是吴国的宰相伍子胥。然而,社会舆论却把责任归咎于西施,让她背负了恶名。
接下来,“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两句,通过描绘浣纱溪水的湍急,暗示着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西施遭遇的同情。同时,这也象征着诗人渴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人们对正义的追求。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历史反思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文情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施滩》是晚唐诗人崔道融的一首咏史诗。这首古诗通过讲述古代美女西施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封建统治者荒淫无度、道德沦丧的本质,同时也反映了人民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恶势力的痛恨。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西历9世纪末至10世纪初,也就是晚唐时期。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力已经严重衰弱,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崔道融作为一位具有敏锐观察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对这一时期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与此同时,崔道融在人生际遇上也经历了一定的波折。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也对当时的政治现状有了较深的认识。这使得他在创作《西施滩》时,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现实,更加有力地抨击黑暗。
此外,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也是促使崔道融创作此诗的重要因素。晚唐时期,由于皇帝昏庸无能,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民生疾苦。在这种情况下,文人墨客们纷纷以诗歌为武器,揭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统治者的昏聩。崔道融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通过对西施命运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腐朽统治者的痛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