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
火老金柔暑告残,乘凉正好望西山。
秋声来处无寻觅,只作窗前竹叶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夏日炎炎即将离去,秋天正在悄然来临。现在正是乘凉观景的好时候,让我们朝着西边的山峰望去。然而秋天的气息究竟从哪里传来呢?或许就隐藏在那窗口前的竹叶之间吧。
去完善
释义
1. 火老金柔:指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金秋时节即将到来。火代表热情炽热的夏季,金代表凉爽的秋季,金柔则是形容秋天的柔和。
2. 暑告残:表示炎热即将结束,暑气渐渐消退。
3. 乘凉正好:指秋天来临,温度适中,适合在户外乘凉。
4. 望西山:在中国文化中,西山的寓意常指隐逸之地,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庐山谣》中的“东游入江夏,南游即衡山,此身更在西山南”一句。此处表达了诗人向往远离纷扰、安享宁静生活的愿望。
5. 秋声:古人认为秋天的声音主要是风声、落叶声等,这里代指秋天的气息。
6. 窗前竹叶:指竹叶随风摇曳,传递着秋天的信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初秋》诗以火老金柔比喻秋天的到来,传达了初秋时节的美好与宁静。诗人描述了暑气渐渐退去,人们可以乘凉望向西山的景象,展现了初秋的凉爽宜人。同时,诗人巧妙地描绘了“秋声来处无寻觅,只作窗前竹叶间”的画面,形象地表达了初秋悄无声息的到来,让人在不经意间感受到秋天的气息。这首诗通过对初秋景象的细腻描绘,传递出恬静、宁静的氛围,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初秋时节,阳光依然温暖,但早晚的风已渐渐凉爽,一片片梧桐叶开始变黄,轻轻飘落在大街小巷,预示着秋天的来临。这是宋朝的一位名叫俞桂的文人,以他特有的敏感捕捉到了这初秋的细微变化,并写下了这首《初秋》诗:
《初秋》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这首诗大概创作于公元1090年前后,这一时期正是宋哲宗元祐年间。此时的俞桂已经步入了人生的晚年阶段。他对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十分敏锐,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当时的北宋王朝虽不如唐朝繁荣,但在文化、艺术方面却出现了不少名人,如苏轼、黄庭坚等,他们的诗作流播后世,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俞桂的这首《初秋》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我们展示了他对初秋的独特见解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