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道中
洛阳多旧迹,一日几堪愁。
风起林花晚,月明陵树秋。
兴亡不可问,自古水东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洛阳有很多古老的历史遗迹,每天都在诉说着沧桑往事,让人感叹不已。风吹起了晚间的落花,月亮照亮了秋天的陵园之树。兴衰存亡难以询问,唯有河水自古以来一直向东流淌。

去完善
释义
洛阳:河南省的洛阳市,是古代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风起林花晚:形容秋风起时,林间的鲜花逐渐凋谢的场景。
月明陵树秋:描述月光下,陵墓旁的树木显得分外凄凉的场景。

去完善
赏析
《洛阳道中》是一首描绘洛阳古迹和感叹历史兴衰的诗作。首联“洛阳多旧迹,一日几堪愁”点明了洛阳古城的历史悠久和遗留下的众多古迹,同时流露出诗人对于历史的感慨之情。
颔联“风起林花晚,月明陵树秋”描绘了洛阳道中的一幅自然景象:风中的林花在傍晚时分显得格外凄美,月光下的陵树在秋天更显萧瑟。这一句不仅表现了洛阳道中的景色特点,还传达了诗人的忧思情绪。
颈联“兴亡不可问,自古水东流”则是对于历史兴衰的感叹。无论是兴盛还是衰亡,都如同水流一样自然而然地发生,无法改变也无法询问原因。诗人借这一句表达出了对历史的无奈与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洛阳道中的景致和历史遗迹,传递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深感慨和对事物兴衰的自然规律的领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洛阳道中,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一首描绘洛阳风光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56年,正值唐宣宗大中十年。此时的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走向衰弱的时期,但洛阳作为唐代的东都,依然繁华昌盛。
许浑,字用晦,早年因战乱家道中落,辗转漂泊。他才华横溢,年轻时便在洛阳结识了众多文人墨客,其中也包括著名的诗人杜牧。然而仕途坎坷,多次科举不第,直到47岁才考中进士,成为地方官员。
在洛阳道中的创作时期,许浑亲身经历了洛阳的繁荣和当时朝廷的腐败。他在诗中以“骑驴入剑门”来形容洛阳的繁华,同时也感慨自己的不幸遭遇。与此同时,他也对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不公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因此,在这首诗中,我们既能感受到洛阳的美好风光,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