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邸报上临朝召用二三耆德志喜有赋过眉山呈悦斋
人间二十八年事,天运盈虚一刹那。
金坞漫忧无处著,冰山想复误人多。
问唐偃月消磨几,奈鲁灵光岌嶪何。
黄道方看升日毂,洗兵马更挽天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人生短短二十八载,世事浮沉只在瞬息之间。
满腹忧虑无处安放,如同冰山一角让人误解甚多。
问唐代秋月消逝几许,奈何鲁国灵光依然耸立。
正是观看太阳升起之时,整顿兵马再引天河。
去完善
释义
1. 阅邸报:阅读官方发布的报纸。邸报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朝廷传递消息的官报。
2. 耆德:指年高有德之人。
3. 眉山:四川眉山县,是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故乡。这里以眉山代指苏轼。
4. 悦斋:作者的朋友,此处为对方住所的尊称。
5. 金坞:喻指金钱和地位。
6. 冰山:宋时对官员任命的一种比喻说法,意指官员的职位就像冰山一样,看似坚固实则容易消融。
7. 问唐偃月:偃月,一种兵器。此句是说唐朝时曾使用过的偃月刀,如今已经不知道其存在的地方了。
8. 奈鲁灵光:灵光,吉祥之光。此句意为,可惜鲁地的吉祥之光难以保留。
9. 黄道:古人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认为从冬至到夏至这一段时间内,太阳位于黄道上,故称“黄道”。
10. 日毂:即日轮,太阳。
11. 洗兵马:清洗兵马,使军队干净,此为比喻手法,意味着整顿治理国家事务。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阅邸报上临朝召用二三耆德志喜有赋过眉山呈悦斋》中,作者程公许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思考,表达了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诗歌主题宏大,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人间二十八年事,天运盈虚一刹那。”开篇两句,作者以时间作为引子,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与宇宙的浩渺。其间隐含了作者的深沉思考:在无尽的天道循环之中,人类的历史不过短暂的一刹那。这是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也是对于世事无常的感慨。
“金坞漫忧无处著,冰山想复误人多。”作者以“金坞”和“冰山”两个意象,形象地描绘了社会的纷繁复杂以及人性的幽微难测。其中“金坞”寓意荣华富贵,而“冰山”则暗示着虚假与危机。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担忧和对人性弱点的深思。
“问唐偃月消磨几,奈鲁灵光岌嶪何。”诗人以此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但终究未能逃脱衰亡的命运;鲁国则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其光辉业绩仍然令人敬仰。作者通过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对比,揭示出历史规律的无情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黄道方看升日毂,洗兵马更挽天河。”最后两句,作者以积极的姿态,表达出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信心和期待。尽管前路艰难,但只要团结一心,奋勇向前,终将迎来光明的未来。这里,诗人借用“黄道”、“洗兵马”等意象,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阅邸报上临朝召用二三耆德志喜有赋过眉山呈悦斋》的作者是宋朝诗人程公许,创作时间为公元1264年,正值南宋末年。在这一年间,元军对南宋发动猛烈进攻,南宋政权岌岌可危,国家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
此时的程公许是一位有志于恢复国家的士人,他时刻关注国家局势。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他看到了邸报上关于朝廷召回老臣共议国事的记载,感受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他欣喜之余,写下了这首诗歌,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关切之情。
在这个特殊时期,程公许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他曾在朝廷任职,后因直言敢谏被贬谪到地方。虽然遭遇挫折,但他始终坚守信念,关注民生,期待国家复兴。这首诗正是他在时代洪流中坚持信仰、矢志不渝的精神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