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故园
惆怅多山人复稀,杜鹃啼处泪沾衣。
故园此去千馀里,春梦犹能夜夜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中的人稀疏而让人惆怅,杜鹃鸟悲鸣时泪水沾湿了衣裳。
故乡离这里有一千多里路,但我想念那里的心情就像春天的梦一样,无论距离多远,都能让我在夜里魂牵梦绕。

去完善
释义
1. 惆怅:表示失望、感伤的内心情感。
2. 多山:形容地势起伏大,山路崎岖的地方。
3. 人复稀:人烟稀少。
4. 杜鹃啼:指杜鹃鸟的叫声,寓意悲哀、痛苦。
5. 故园:旧居;故乡家园。
6. 千馀里:一千多公里。
7. 春梦:春天的梦境或愿望。

去完善
赏析
《忆故园》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诗人以“惆怅多山人复稀”开篇,描绘了故乡山中人烟稀少、孤独的景象。接下来,用“杜鹃啼处泪沾衣”进一步表现乡愁。杜鹃鸟在中国文化中常与思念故乡联系在一起,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里的“杜鹃啼处泪沾衣”,使人联想到诗人听到杜鹃鸟悲鸣时泪流满面的情景。
然后,诗人写道:“故园此去千馀里,春梦犹能夜夜归。”这两句意味深长。尽管故乡离这里很远,但诗人表示即使在梦中,也能感受到故乡的温暖,重回故园。这种情感在诗人心中经久不息,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故乡的牵绊。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在远离故乡之地渴望回归的心情。尤其是最后两句,更彰显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绵绵不尽的思乡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忆故园》是唐朝诗人顾况的一首怀乡诗。这首古诗创作于公元759年,正值安史之乱期间。顾况在战乱中离开家乡,流亡江南一带。
在这个特殊时期,顾况经历了战乱、离家和流离失所的痛苦。他感叹时光荏苒,故乡渐行渐远,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此时,唐朝的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百姓生活困苦。然而,江南地区却相对安定,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的避难所。
在这种背景下,顾况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歌中,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他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家乡美好回忆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