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孙宾老宰丹棱
回也真贤哉,陋巷一箪食。
卒然问为邦,所告王者事。
轲亦印微言,曰可禹稷配。
学道则爱人,偃昔尝有志。
他时武城弦,嘿与圣意会。
聊寄莞尔笑,汲深孰知底。
欲令诵所闻,姑以割鸡戏。
圣贤存心处,万类宅生地。
先生为己功,及物乃糠粃。
十室有忠信,百里吾敢鄙。
六经作县谱,赵张不到此。
春风七条丝,可以驯桑雉。
尧舜治天下,乃与治射比。
一朝坐廊庙,用有大小尔。
我昔从公游,顽璞不受砥。
经时去函丈,榛棘撑肾胃。
朅闻卫返鲁,倦马始休辔。
欲申趋隅问,已作横策起。
人生楦宇宙,孰为不朽计。
著书有存亡,德业亘千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孔子曾经说:“颜回真是个贤才啊!他在简陋的小巷里,每天只有一箪饭。”当有人突然问他治理国家的事,他会告诉别人君主应该做的事。孟轲曾经说过:“只要实行仁政,就可以让大禹和稷的神位得到匹配。”学习道理就是为了关爱他人,子游曾经说过他有这个志向。有一天在武城演奏音乐,这和圣人的心意相通。让我们微笑一下,想一想这个故事的寓意吧。想要让人记住所听到的东西,有时候需要用一些游戏的方式。在圣贤的心中,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得到生存的天地。先生把自己的功劳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对于惠及万物则看作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在十个家庭中必定会有忠诚守信的人,即使是千里之内的地方我也敢相信。六经就像一部治理地方的蓝图,但赵张这样的官员却达不到这个境界。春天的风就像是七根丝线,可以驯养桑雉。唐尧和虞舜治理国家,就像是在射箭比赛中一样。一旦坐在朝堂之上,那么就会有大有小的事情需要处理。我曾经跟随先生一起游历,就像是一块顽固的石头无法打磨。经过一段时间离开先生,就像是被荆棘刺入肾脏和胃。后来听说子夏回到鲁国,疲惫的马儿才开始休息。我想要向子夏请教问题,他已经起身准备离开了。人生就像是在鞋子里放进一个木头,谁能够为不朽之计呢?著书立说能够让精神得以保存,道德事业也可以延续千年。
去完善
释义
1. 回也:指颜渊,孔子的弟子。
2. 一箪食:出自《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 卒然:突然地。
4. 王者事:治理国家之事。
5. 轲:孟子名轲。
6. 印微言:指孟子的仁政思想。
7. 可禹稷配:指孟子认为孔子可以与禹、稷相提并论。
8. 偃昔:这里指公孙丑对孟子的评价。
9. 武城弦:指孔子的弟子子游治理武城时用音乐教育百姓的故事。
10. 嘿与圣意会:暗含与圣人之道相符合的意思。
11. 汲深:取自成语“绠短汲深”,意为能力薄弱而任务艰巨。
12. 诵所闻:传授儒家的学说。
13. 姑以割鸡戏:引用成语“割鸡焉用牛刀”,意为治理一个小地方,不需要太费力气。
14. 为己功:修养自身。
15. 及物乃糠粃:指关注民生的事务相对较小。
16. 十室有忠信:引自《论语·公冶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17. 百里吾敢鄙:指治理一个县的地方,不敢有所轻视。
18. 六经作县谱:将儒家经典当作治理县政的指南。
19. 赵张:赵岐和张翰,汉末两位知名学者。
20. 春风七条丝:描绘教育的美好景象。
21. 驯桑雉:通过教育感化百姓。
22. 治天下:指尧舜统治时期。
23. 治射比:治理国家和射箭相比,形容治理国家的责任重大。
24. 一朝坐廊庙:指将来有一天担任朝廷要职。
25. 用有大小尔:指职位的高低只是表面的差异。
26. 从公游:跟随老师学习。
27. 顽璞不受砥:比喻自己的学问还未受到雕琢。
28. 经时:经过一段时间。
29. 函丈:指老师的讲桌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30. 袪闻卫返鲁:指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
31. 倦马始休辔:形容疲惫的马开始休息。
32. 趋隅问:指孟子的修身之道。
33. 横策起:指孟子在宋国受到打击后继续宣扬儒家的理念。
34. 著书有存亡:指书籍流传后世的重要性。
35. 德业亘千祀:指道德事业的传承可以跨越千年。
去完善
赏析
《送孙宾老宰丹棱》这首诗是宋朝诗人李流谦送给孙宾的送别诗。诗句通过引述孔子、孟子的名言和事例,表达了诗人对孙宾的期许和鼓励。诗人认为,学习和修养是为了关爱他人,而孙宾正是这样的人。他希望孙宾在治理地方时能够贯彻这种精神,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出良好的社会风气。此外,诗人还提到,虽然圣贤之道看似遥不可及,但它的核心理念在于关爱众生,而这正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总的来说,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道德和学问的重视以及对孙宾的美好祝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送孙宾老宰丹棱》是宋代诗人李流谦的一首送别诗,创作于宋徽宗时期(1101-1125年)。李流谦本人则是蜀地的一位学者,他秉承着儒家的家国情怀和士人精神,一心报国却不得志。在徽宗崇宁年间,尽管处于北宋的繁荣盛世,但在皇室贵族奢侈之风的影响下,政治腐朽黑暗,百姓生活困苦。
在诗中的“孙宾老”指的是被派去丹棱任县令的孙雄,而“宰丹棱”则意味着孙雄前往丹棱县的赴任。李流谦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自己仕途失意以及对朋友寄予厚望的情感。他借送别孙雄之际,感慨世事变迁、命运无常,希望孙雄能够为民谋福祉,有所作为。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既包含了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也透露了李流谦个人的心境。身为蜀地士人的李流谦,在徽宗朝政腐败的背景下,关注民生疾苦,抒发自己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