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读陶靖节诗

标题包含
读陶靖节诗
吾观靖节诗,三叹有遗音。 卧看起咏之,愔愔澹多心。 欲学靖节诗,慎勿学其语。 心源如古井,衡气光发宇。 言无出言意,妙语自天与。 譬如清泠渊,月湛不可取。 嵚崎阨惊湍,乃若震雷鼓。 斯言可深味,往往弃如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程俱(1078年-1144年),字致道,号北山,浙江衢州人。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政治家、史学家和诗人。 程俱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博学多才而闻名乡里。他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于宋哲宗...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阅读陶渊明的诗歌,多次感叹仍有缺失的韵味。 躺在床上观赏并吟咏它们,使人心境宁静、心境淡泊。 想要学习陶渊明的诗歌,请不要模仿他的语言。 心灵之源要像古老的井水一样,稳定且充满光辉。 言语应出于内心的情感,美妙的言辞来自上天赐予。 例如清澈的寒泉,月亮倒映在水面上却不可触及。 崎岖险峻的地方出现激流,就像雷霆般的巨响。 这些言论值得深入品味,但人们常常忽视它的价值。
去完善
释义
吾:我 观:欣赏,阅读 靖节诗:陶渊明(字靖节)的诗歌 三叹:多次赞叹 遗音:余音,指陶渊明的诗歌给人以美好的感觉 卧看:躺着观赏 起咏:起身歌颂 愔愔:安静的样子 澹多心:淡泊名利的心态 欲学:想要学习 慎勿:务必不要 学其语:模仿他的语言风格 心源:心灵的源泉 古井:古井水象征人心平静如水 衡气:平和的气质 光发宇:光芒照耀四方 言无出言意:语言无法完全表达出心中的意境 妙语自天与:妙语连珠如同天赐 清泠渊:清澈的水源 月湛不可取:月光映照下的水面波光粼粼,无法捕捉到具体形象 嵚崎:险峻的山峰 阨:阻塞 惊湍:急速的流水 乃若:如此,好像 震雷鼓:像打雷一样震撼人心 斯言:这些话语 深味:深深体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程俱在读陶渊明诗歌后的感慨之作。他以自己的体验和认知为切入点,表达了对陶诗的高度赞美和独特理解。 诗人开篇即赞:“吾观靖节诗,三叹有遗音”。他多次欣赏陶渊明的诗篇,感叹其韵味深远、感人至深。接下来,诗人以自己阅读陶诗时的状态为示例:“卧看起咏之,愔愔澹多心。”这表达了诗人读陶诗时的心境平静、淡定悠然。 然后,诗人进一步指出:“欲学靖节诗,慎勿学其语。”在模仿陶诗的时候,诗人告诫我们要关注陶诗的精神内涵而非仅仅形式上的仿效。接着,诗人阐述了他对陶诗精神的理解:“心源如古井,衡气光发宇。”他认为陶诗的源泉源于诗人的内心世界,如同古井深邃静默;而诗中散发着的光芒,则源于诗人高尚的气质。 诗人继续深入探索陶诗的特征:“言无出言意,妙语自天与。”他指出陶诗语言精炼,蕴意深刻,并非简单直白地表达意思,而是通过优美的词语传达出一种自然而然的美感。紧接着,诗人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这种美感:“譬如清泠渊,月湛不可取。” 将陶诗比作清澈见底的潭水,其中的月亮倒影美不胜收,却难以捕捉和模仿。 随后,诗人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深化了对陶诗的理解:“嵚崎阨惊湍,乃若震雷鼓。”他将陶诗比作峻峭的山石、险要的激流,震撼人心;又将其喻为雷霆般的战鼓声,激发人们的情感。接着,诗人强调了对陶诗的真正理解:“斯言可深味,往往弃如土。”这些诗句需要读者反复品味才能领悟其真谛,可惜很多人把它们当作寻常之物,未能充分理解和欣赏。 整首诗通过对陶渊明诗歌的研读,展示了诗人程俱对陶诗的独特见解和深度领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追求与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陶靖节诗》是北宋诗人程俱的一首赞美陶渊明诗歌创作的抒情之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世纪,即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程俱以博学多才、品行高洁著称,但因官场腐败而屡受排挤,未能实现其政治抱负。 在公元11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唐代的繁荣和五代十国的战乱之后,北宋王朝逐渐走向稳定和繁荣。然而,虽然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官僚体系内部的腐化现象却日益严重。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反思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陶渊明,字元亮,号靖节先生,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生活在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期,曾担任官职,后因厌恶官场腐败,辞官归隐田园,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主要描绘了田园风光和农耕生活,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和道德情操的追求。 程俱在阅读陶渊明的诗歌时,被其高尚的品质和纯净的诗歌所吸引。他通过赞美陶渊明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借用陶渊明的诗句,传达出自己身处困境却依然坚守信念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