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 其二
吴山岁夜雨,巷深杂泥土。
白发倚高楼,长吟自怀古。
人人寻酒杯,处处亦歌舞。
万事付灯檠,寒炉听更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吴山的除夕夜,雨水与小巷深处的尘土混合在一起。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倚靠在高耸的楼阁上,悠然地吟唱着古老的诗篇,抒发自己的感慨。
人们都在寻找美酒,尽情欢歌笑语。
所有的世事都寄托在这摇曳的烛火中,静静地听着寒冷的夜晚里传来的钟声。
去完善
释义
《夜坐 其二》注释如下:
1. 吴山:位于浙江杭州的一座山名,此处用来代指诗人所在的地理位置。
2. 岁夜:即除夕之夜。
3. 巷深:巷子幽深。
4. 白发:此处指诗人的头发变白,用以表达年老的形象。
5. 高楼:此处指诗人在高处的地方。
6. 长吟:长时间地吟咏诗歌。
7. 怀古:怀念古代的事物或人物。
8. 人人:每个人。
9. 酒杯:饮酒的器具。
10. 灯火:灯光照耀。
11. 听更鼓:倾听更鼓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夜景为主,描绘了诗人独自在深夜时的思绪。诗人以“吴山岁夜雨”起笔,通过描述山间的雨景,奠定了整首诗的寂寥氛围。接下来的两句“巷深杂泥土,白发倚高楼”,进一步展示了诗人的孤独与苍老,突出了他的沉思与回忆。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转向了对社会的观察:“人人寻酒杯,处处亦歌舞。”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华景象,人们沉醉于酒宴和歌舞之中,尽情享乐。然而,这种景象却未能打动诗人,反而使他的心境更加沉重。
诗的最后两句“万事付灯檠,寒炉听更鼓”,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无奈。他意识到世间万事终究会消散,唯有静静倾听更鼓声,感受时间的流逝。这首诗通过对夜色、雨景以及社会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考,抒发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坐 其二》是南宋诗人韩淲创作的一首描绘夜色和诗人心境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在这个时期,韩淲担任湖州州学教授,因与权臣韩侂胄政见不合而被贬谪。
在南宋中晚期,朝政腐败、内忧外患严重。韩侂胄独揽大权,排斥异己,掀起了一股对金战争的浪潮。作为一位正直的文人,韩淲对这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深感忧虑。他在这首诗中以“卧看牵牛织女星”表达了隐居田园、远离纷争的愿望。
在韩淲的生命历程中,他曾多次被贬谪,这也是他在诗中反复表现的主题。他对政治的失望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沉郁而又超脱的气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