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秦代明亮的月光和汉代的关隘中,英勇的战士们离家万里,尚未归来。只要有那曾在龙城英勇善战的将领在,就能防止外敌跨过阴山。勇猛的战马刚刚佩戴好闪亮的马鞍,战斗结束后,战场上的月光依然寒冷。城头的战鼓还在回响,刀剑上的鲜血还未凝固。

去完善
释义
1.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里的“秦”指秦国,即秦朝,这里说的关是指秦汉时期的边关。这句表示秦汉时的明月依旧照耀在秦汉时的边关上。
2. 龙城飞将:指的是西汉将领卫青,他曾任龙城侯。龙城飞将指的是勇猛善战的将领。
3. 胡马: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贬称。
4. 阴山:地名,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黄河流域的南北分界线,自古便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分隔带。
5. 骝马:黑色的骏马。
6. 白玉鞍:镶嵌有白玉的马鞍。
7. 铁鼓:形容鼓声如雷。
8. 金刀:铜制刀具。

去完善
赏析
这两首《出塞》诗意雄浑,悲壮苍凉,被誉为唐诗中的边塞诗巅峰之作。诗人以深远的视角展现了历史的沧桑感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第一首诗以“秦时明月汉时关”起笔,唤起人们对古代战争的回忆,而“万里长征人未还”则强调了战争的无情和残酷。接着,作者表达了对英勇将领的怀念,希望“龙城飞将”能再次出现,阻止敌人的侵犯。第二首诗描绘了战斗结束后的战场画面,用“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形象地展示出战争的惨烈。这两首诗不仅展示了边塞战争的壮丽,也表现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英雄的敬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五言绝句。这组诗歌创作于公元754年,即唐玄宗天宝末年。
当时,唐朝面临着边境战乱的困扰,特别是北方的突厥和西方的吐蕃对边疆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使当时的统治者焦虑不安,同时也激发了诗人们的爱国热情。在这时期,许多诗人以“边塞诗”为主题,反映戍边将士的生活和抒发他们的豪情壮志。
王昌龄作为这个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一生曾两次从军,深入了解了边防将士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因此,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在《出塞二首》中,他以激昂的情感,描绘了士兵们的英勇形象和豪放的战斗精神,展现了边关战场的壮丽景色和战争的惨烈场面。
总的来说,《出塞二首》的创作背景是唐朝边疆战乱的时代,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以及他对于戍边将士英勇献身精神的赞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