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清商才过半,皓魄最宜圆。
自是秋光好,非缘人意偏。
一宵歌吹地,万里雪霜天。
忍见西楼下,佳期又隔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入秋时光正好,满月分外明亮。
这自然是个美好的秋天,并不是因人们的情感偏向而显得特别。
一夜欢歌笑语,万里河山白雪皑皑。
然而看到西楼之下,美好的相聚又得等到来年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清商:指农历秋分之时,此时日夜平分,气候转凉。这里清商才过半指的是中秋时节。
2. 皓魄:明亮的月光。此处皓魄最宜圆表示中秋月圆。
3. 秋光:秋天的景色或气候。
4. 一宵:一整夜。
5. 歌吹地:指举行宴会的地方。
6. 万里雪霜天:描绘了一幅雪霜覆盖大地的景象。
7. 西楼:泛指高楼,这里多指赏月之处。
8. 佳期又隔年:指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等到明年才能再相聚了。
去完善
赏析
《中秋月》是宋朝著名文学家韩琦创作的一首描绘中秋月的诗。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对中秋夜的月亮、天气、景色以及人们对中秋佳节的期盼的描述,表达了人们对团圆与亲情的深深渴望。
首联“清商才过半,皓魄最宜圆”,写的是中秋时节,清澈的秋风正盛,此时明月恰是最圆的时节。诗人用“清商”来形象地表现秋天的特点,而皓魄则代表了明亮的圆月。这两句诗既描绘了中秋节的自然景象,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颔联“自是秋光好,非缘人意偏”,表达出诗人认为中秋夜的月光虽然皎洁美好,但这并非人们赋予它的特殊意义,而是自然的规律使然。这里暗示了诗人的理性思考,他并没有过分地把情感寄托在中秋月圆上,而是一种客观的欣赏态度。
颈联“一宵歌吹地,万里雪霜天”,通过对比的手法描绘出中秋之夜的热闹与壮丽。一边是人们载歌载舞欢度中秋夜,另一边则是千里之外的寒冷雪地。诗人以广阔无垠的雪霜天地映衬下的一宵歌舞,强调了中秋佳节的美好时刻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尾联“忍见西楼下,佳期又隔年”,则以惋惜的心情道出了人们盼望团圆的愿望总是被时间所隔断。每到中秋之时,望着高高的西楼,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新的一年又要来临。诗人借助对中秋夜景的描绘,引发了对人生短暂、离别频繁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月》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韩琦的一首描绘中秋节夜晚景象的抒情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60年前后,正值北宋初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
韩琦一生历经五代十国和北宋初期,曾担任枢密使、尚书令等重要职务,为国家治理立下赫赫战功。在宋朝建立过程中,他积极参与平定内乱,维护国家统一,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政治家。此外,韩琦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作以描写边塞风光、表达家国情怀为主题,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这一特殊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的局势相对安定,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举行赏月、祭月等活动,表达对团圆和睦的美好愿望。韩琦在此时创作了这首《中秋月》,正是以此抒发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