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灯
观里多时道士憎,只知贪酒百无能。
黄昏钟了无人迹,借得邻房一盏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观里:指道观中。
2. 多时:多年,很长时间。
3. 道士憎:憎恨道士。
4. 只知:只知道。
5. 贪酒:过度饮酒。
6. 百无能:什么都做不了。
7. 黄昏钟了:指傍晚时分钟声响起。
8. 无人迹:没有人的踪迹。
9. 借得:借来。
10. 邻房:邻近的房屋。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道教修行生活的诗,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修道者的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首先,“观里多时道士憎”这句描绘了道士在道观中修行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执着修炼的敬仰之情。接着,“只知贪酒百无能”则揭示了某些道士的消极行为,他们沉迷酒色,无所作为,与修道者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而后两句,“黄昏钟了无人迹,借得邻房一盏灯”则勾勒出修道者在夜间努力修行的画面,灯光闪烁,孤独而坚定,表达了修道者在修炼过程中忍受寂寞、坚定信念的精神风貌。这首诗既展示了道士们的生活,也体现了诗人对修道者的尊敬和批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炙灯》是南宋诗人白玉蟾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左右,当时白玉蟾已隐居在南岳衡山。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红尘俗世的厌倦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在这段时间里,白玉蟾的人生经历了很多波折。他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但在科场上屡次失意,让他对世俗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和厌倦。于是他选择了归隐山林,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这种人生际遇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超脱尘世的意境。
在白玉蟾生活的时代,南宋正处于金兵侵扰、战乱不断的时期。这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深深地影响着诗人的思想和创作。然而,白玉蟾并没有像其他文人那样关注国家大事,而是选择逃避现实,寻找内心的宁静。这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隐士的淡泊心态和对世俗社会的深刻反思。
总之,《炙灯》这首诗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诗人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