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寺和陆子寿
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道德风范向来受人敬仰,分别三年后更是让人挂心。偶尔撑着拐杖走出寒冷的山谷,又乘坐竹轿翻越远方的小山。在旧学问上讨论得更加深入细致,对新知识培养得愈发沉稳扎实。担心谈论到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程度,不相信人世间存在古今之别。

去完善
释义
1. 鹅湖寺:位于江西铅山县东南七里,为南宋著名讲学之地。
2. 陆子寿:即陆九渊(1139-1193年),字子寿,号象山,学者称象山先生,金溪县青田人。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是“心学”的创始人之一。
3. 德义风流:指品德高尚,具有美德的人。
4. 夙所钦:表示一直以来都很敬佩他们。
5. 别离三载:指与陆九渊分别已有三年的时间。
6. 扶藜杖:手持拐杖。藜杖是一种用藤条或竹子做成的轻便手杖,可用于辅助行走。
7. 出寒谷:走出幽静的山谷。
8. 枉篮舆:乘坐竹轿。古代一种简易的交通工具,这里形容轻松自在地走过山间。
9. 度远岑:度过远处的高山。
10. 旧学商量:对过去的学问进行讨论和商量,此处的旧学指儒家经典。
11. 邃密:详尽周密。
12. 新知培养:学习新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
13. 却愁说到无言处:担忧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
14. 不信人间有古今:不相信时间会改变世间的一切。

去完善
赏析
《鹅湖寺和陆子寿》是南宋诗人朱熹的一首送别诗。首联描述了德义的典范受到众人敬仰,表达了自己与友人分别三年的牵挂之情;颔联通过自己扶杖走出寒谷,友人被舟车载过远山,形象地描绘出两人即将重逢的场景;颈联则以旧学与新知的变化来暗示时光流逝,表现两人才智逐渐加深的过程;尾联则是抒发担忧将来在谈论问题时陷入无法言语的地步,不相信时间会改变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格调高昂,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友谊和对学问执着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鹅湖寺和陆子寿》这首古诗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所创作的。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75年,正值南宋时期。这一年,朱熹45岁。在这段时间里,朱熹的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他曾在江西铅山县的鹅湖山讲学,并在那里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个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时代,朱熹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鹅湖寺和陆子寿》这首诗中,朱熹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学问的热衷。他在诗中写道:“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面,这也是他对理想社会的一种向往。此外,朱熹还在这首诗中提到了他的朋友陆子寿,表示要与他共同探讨学问,共同进步。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正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