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看蒋玉父有珍炙膏肓

标题包含
看蒋玉父有珍炙膏肓
炷艾剧炎火,端躬如泰山。 医师工指授,竖子觉毛寒。 铁脊梁须壮,银河水不干。 明知宁忍痛,绝欲信为难。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迈,字功甫,号臞轩,徽州休宁(今安徽休宁县)人。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王迈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拓宽了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点燃艾条火光闪烁,保持端正如同泰山般稳重。医师技巧高超,使孩子感到温暖舒适。坚强的身躯需要健壮,银河之水永不止息。尽管疼痛,但仍能明辨是非;克制欲望,坚信困难终将克服。
去完善
释义
1. 炷艾:炷,燃香;艾,艾叶,燃烧以祛病。这里用来形容在灸治疾病时点燃的艾条。 2. 端躬:正身,挺直身体。这里形容病人接受治疗的姿势。 3. 泰山:五岳之首,这里象征稳重。 4. 医师工指授:医师,医生;工,精通;指授,手把手地教导。这句话意思是医生医术高超,悉心指导病人治疗。 5. 竖子:对青年或地位低下的人的蔑称,这里用来比喻患者自己。 6. 铁脊梁:坚硬的脊背,这里用来比喻患者的坚强意志。 7. 银河水:比喻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源。 8. 明知宁忍痛:明知,清楚知道;宁忍,宁愿忍受。这句话意思是患者清楚地知道需要忍耐痛苦。 9. 绝欲信为难:绝欲,断绝欲望,这里指克制自己对病痛的担忧;信,确实;难,困难。这句话意思是要克制对病痛的担忧确实很困难。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形象化的笔触描绘了病人接受针灸治疗时的情景和心理状态。诗中用“炷艾剧炎火”来形容灸疗的热度和强度,以及病人的忍受程度;而“端躬如泰山”则表达了病人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毅和忍耐力。接下来,诗人通过“医师工指授,竖子觉毛寒”的对比,表达了对医术高明的医生技艺的认可,同时也突显了病人内心的恐惧和对疼痛的恐惧。之后,“铁脊梁须壮,银河水不干”则是用比喻的手法,赞美病人的坚强意志,即使承受着巨大痛苦,也能像钢铁般坚定不屈。最后,诗人用“明知宁忍痛,绝欲信为难”两句概括性地指出,在病痛面前,人们宁愿选择忍受痛苦,也不愿舍弃欲望,这是非常困难的。整首诗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绘以及富有哲理的思考,深刻地传达了作者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洞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看蒋玉父有珍炙膏肓》是南宋诗人王迈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高宗年间(公元1127-1162年),这是南宋历史上的一个相对稳定时期。 在这个时期,王迈作为一名文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曾担任过州郡官员,后因直言敢谏而被罢官。在政治上,他主张抗金、恢复失地,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这种家国情怀也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同时,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政治环境复杂多变。一方面,由于北方战乱频繁,许多文人士大夫南渡避难,使得江南地区文化繁荣;另一方面,南宋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政治腐败严重,民不聊生。这些时代背景对王迈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首诗中,王迈以“珍炙膏肓”为题,表达了他对友人蒋玉父的关切之情。通过描绘友人病重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敬畏。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