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后一日山堂述事 其二
每到山堂懒作诗,今朝诗兴觉偏宜。层林飒遝阴填户,乱石巃嵷翠绕池。猛欲近前闻紫燕,忽听高处啭黄鹂。风铃不必檐间语,境界非凡我熟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次在山间的亭子里都懒得写诗,今天却突然来了写诗的兴致。周围的树林紧密相连,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石头上;形态各异的石头环绕着水池,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
我正想靠近去听听燕子们说什么,忽然又听到了树上的黄鹂鸟在歌唱。风吹动着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这美好的景象和声音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诗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山堂:山林中的亭台楼阁,此处指诗人所在的地点。
2. 述事:描述事物、叙述事情。
3. 其二:这首诗是《春分后一日山堂述事》的第二个版本或者说是第二首。
4. 层林:层层叠叠的树林。
5. 飒遝:形容树木枝叶茂密的样子。
6. 阴填户:阴暗的部分填满了门户,即阳光照不进来。
7. 乱石:杂乱无章的石头。
8. 巃嵷:形容山石高峻重叠的样子。
9. 紫燕:燕子的一种,羽毛呈紫色,又称紫乌、紫燕乌。
10. 黄鹂:一种鸟,身体黄色,叫声悦耳。
11. 风铃:风吹过挂着的铃铛发出的声音。
12. 檐间:屋檐下。
13. 境界:景象、景观。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在春分过后的一天,于山堂中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首联“每到山堂懒作诗,今朝诗兴觉偏宜”,体现了诗人随意而为的创作心态,他并不刻意去追求诗歌的韵律与词藻,而是让灵感自然流淌。颔联“层林飒遝阴填户,乱石巃嵷翠绕池”,描绘了山堂周围的景色:层林叠翠,树影婆娑,如同一幅水墨画卷;乱石嶙峋,翠色萦绕,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颈联“猛欲近前闻紫燕,忽听高处啭黄鹂”,表达了诗人想要亲近大自然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春天已经到来。尾联“风铃不必檐间语,境界非凡我熟知”,通过风声、铃声的和谐共鸣,传达出诗人在此情境中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仿佛进入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既有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也有诗人情感的真挚抒发,堪称一首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分后一日山堂述事 其二》是南宋诗人张镃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作于公元12世纪初的南宋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金、宋并立的历史阶段。
张镃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曾是南宋的名将,但在晚年因为受权臣排挤而被罢官,家庭也由此陷入困境。然而,这并未影响张镃对诗歌的热爱,他凭借着自己的才情和毅力,逐渐在诗坛崭露头角。
在这个时期,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但朝廷偏安江南,不思进取,导致民生疾苦。张镃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既感受到家庭的变故,又看到了百姓的困苦,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