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杂兴 其十一
高岩吐奇云,倏忽千万丈。援毫欲名貌,卷缩非一状。飞仙或遨游,隐隐出其上。惊飙忽吹灭,转盻惟清嶂。山中胜事多,彼俗谁能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高高的山峰上喷涌出奇特的云雾,瞬间变得浩渺无边。想要用笔描绘它的样子,却发现千变万化难以捉摸。有时候仿佛有仙人飞行在云端,他们的身影若隐若现。突然间狂风席卷而过,云雾消散得无影无踪,只剩青山巍峨。山中的美景数不胜数,那些世俗之人又如何能领略其中妙趣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著名旅游风景区,又名匡山、匡庐。因传说殷周之际有匡裕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而得名。
2. 释道潜:北宋僧人,字参寥,号东坡居士,浙江杭州人。与苏轼交往密切,擅诗文,尤以诗歌著称。
3. 高岩:指庐山上险峻的山峰。
4. 奇云:奇特的云彩。
5. 倏忽:形容速度快,转眼间。
6. 援毫:提起笔来。援,提起;毫,毛笔。
7. 名貌:描绘事物的名称和形态。
8. 卷缩:这里指云彩的形状变化。
9. 飞仙:传说中能飞行于天空的仙人。
10. 遨游: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11. 隐隐:若隐若现的样子。
12. 惊飙:突来的暴风。
13. 吹灭:风吹散。
14. 转盻:转眼之间。盻,看。
15. 清嶂:清晰的山峦景象。
16. 胜事:美好的事物。
17. 彼俗:世俗之人。
18. 亮:理解,懂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庐山为背景,描绘了山峰与云雾变幻莫测的景象。诗人以“高岩吐奇云”起笔,通过想象化的高岩吐出奇云的形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庐山的壮丽景象。紧接着,作者通过对云彩形态的描述,展现了庐山云雾变化的多样性,并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飞仙在云雾中遨游的神秘氛围。接下来,诗人又以“惊飙忽吹灭,转盻惟清嶂”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欣赏,表现出他对山中山水的热爱和痴迷。最后,诗人以“山中胜事多,彼俗谁能亮”收尾,既表达了庐山景色的独特之处,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世俗的鄙夷之情。总的来说,本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形象,描绘了庐山壮丽的自然景观,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同时也表现出了他的独立精神和超脱尘世的心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庐山杂兴 其十一》是宋代诗人释道潜在庐山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050年左右,即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庐山作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激发了释道潜的灵感,创作出了一系列描绘庐山美景的诗篇。
在释道潜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已经在庐山东林寺出家为僧,过着清静的修行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广泛结交文人雅士,探讨诗歌、哲学等学术问题。此外,他还参与了庐山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建设,致力于弘扬佛教文化。这些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都为他的诗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