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平韵 其十八
谦卦由来吉六爻,认真捐益莫相淆。当门不可无锄草,此径奚堪任塞茅。狡兔纵营三窟穴,鹪鹩但守一枝巢。太平久矣无贪政,得所何须觅乐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谦卦:易经中的一个卦象,代表谦虚和顺。
2.捐益:捐献和收益的意思,这里指做出贡献。
3.相淆:相互混淆,意思是指事物之间的界限不清晰。
4.当门:指门前,家门前的空地。
5.锄草:除去杂草,这里是比喻消除不良现象。
6.此径:这条小路,这里比喻治理之道。
7.奚堪:怎么能够承受或忍受。
8.塞茅:堵塞茅屋,比喻阻碍前进的事物。
9.狡兔:狡猾的兔子,这里比喻聪明的人。
10.三窟穴:狡兔三窟,意指藏身的地方多。
11.鹪鹩:一种小鸟,这里用来比喻容易满足的人。
12.得所:得到满足,获得安乐的地方。
13.乐郊:快乐的郊区,这里指理想的生活环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浅显的语言描绘出了一种质朴而又富于哲理的生活态度。诗人借谦卦之理,指出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同时,诗人也强调了勤劳的重要性,鼓励人们不要懈怠,要像清理门前杂草一样去清除自己的不足之处。
诗人以“狡兔三窟”和“鹪鹩守巢”的比喻,形象地展示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安身立命的道理。狡兔虽有三窟,但终究只能藏身一隅;鹪鹩虽身处困境,却能安于一树枝头。这些生动的意象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学会知足,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最后,诗人通过“太平久矣无贪政,得所何须觅乐郊”的结论,表达了对和平与公正的向往。他认为,只有在政治清廉、社会和谐的环境中,人们才能真正实现安居乐业,无需再四处寻找乐土。这既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诗平韵 其十八》是南宋诗人章甫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大约公元1250年至1279年之间。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期,章甫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仕途上也没有取得显著的成就。然而,正是这种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生、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在南宋末年,社会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这一时期,金国势力逐渐衰弱,蒙古帝国迅速崛起并不断南侵。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章甫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文人,他对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深感忧虑。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