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中林子规啼,云是古蜀帝。
蜀帝胡为鸟,惊急如罪戾。
一啼艳阳节,春色亦可替。
再啼孟夏林,密叶堪委翳。
三啼凉秋晓,百卉无生意。
四啼玄冥冬,云物惨不霁。
芸黄壮士发,沾洒妖姬袂。
悲深寒乌雏,哀掩病鹤翅。
胡为托幽命,庇质无完毳。
戚戚含至冤,卑卑忌群势。
吾闻凤皇长,羽族皆受制。
盍分翡翠毛,使学鹦鹉慧。
敌怨不在弦,一哀尚能继。
那令不知休,泣血经世世。
古风失中和,衰代因郑卫。
三叹尚淫哀,向渴嘻流涕。
如因异声感,乐与中肠契。
至教一昏芜,生人遂危脆。
古意叹通近,如上青天际。
荼蓼久已甘,空劳菫葵惠。
谁闻子规苦,思与正声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树林中的杜鹃在鸣叫,据说它是古蜀国的帝王。
为何身为帝王却化作了鸟儿,像在焦急地诉说着自己的罪行。
春天里它一声啼鸣,仿佛用啼声换去了春天的美丽。
夏天它在树林中再次啼鸣,茂密的树叶遮挡不住它的声音。
秋天早晨它第三次啼鸣,百花因此失去了生气。
冬天它第四次啼鸣,阴沉的天气显得更加凄惨。
无论是勇敢的壮士还是美丽的女子,都因它的叫声而感到悲伤。
年幼的乌鸦和生病的仙鹤也因为它的叫声而哀伤不已。
为何如此悲惨的命运,竟然降临到这样美好的生物身上。
它的哭声充满了深深的哀怨,以及因为害怕而被埋没的痛苦。
听说凤凰长存,所有的鸟类都受到了它的控制。
为什么不分开翡翠羽毛,让它学会鹦鹉的智慧呢?
真正的敌人不是弓箭,而是一声接一声的悲哀。
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哭泣,那么就会一直痛苦下去。
古老的风失去了平和的气息,衰败的时代因为郑卫之声而更加凄凉。
人们沉醉在悲哀的音乐之中,渴望安慰却无法自拔。
如果音乐能触动人心,那么人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脆弱。
古时的诗意如今已经被人遗忘,就像站在青天之上一样遥远。
人们已经习惯了杂草的味道,忘记了堇葵的美丽。
又有谁听到杜鹃的哭泣,想要一起寻找正确的声音呢?
去完善
释义
《子规》:唐代诗人鲍溶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1. 中林:树林深处。
2. 子规:即杜鹃鸟。
3. 古蜀帝:指古代蜀国的国王望帝杜宇。
4. 蜀帝:这里指望帝杜宇。
5. 胡为鸟:为何化为鸟。
6. 惊急:惊慌失措。
7. 罪戾:罪过。
8. 艳阳节:明媚的春日。
9. 可替:可以更替。
10. 孟夏:农历四月。
11. 密叶:繁茂的树叶。
12. 委翳:遮掩。
13. 百卉:各种花卉。
14. 无生意:失去生机。
15. 玄冥:古代神话中的水神。
16. 不霁:天气阴暗。
17. 芸黄:植物枯黄。
18. 壮士发:形容头发散乱。
19. 沾洒:湿润。
20. 妖姬:美女。
21. 袂:袖子。
22. 悲深:悲痛深切。
23. 寒乌雏:寒冷的乌鸦幼鸟。
24. 哀掩:隐藏悲伤。
25. 病鹤翅:生病的鹤翅膀。
26. 胡为:为何。
27. 托幽命:寄托幽深的生活愿望。
28. 庇质:受到庇护的品质。
29. 无完毳:没有完整的羽毛。
30. 戚戚:忧惧的样子。
31. 至冤:最大的冤屈。
32. 卑卑:卑微。
33. 忌群势:畏惧群体的力量。
34. 吾闻凤皇长:据我所知,凤凰一直存在。
35. 羽族:鸟类。
36. 皆受制:都受到制约。
37. 盍分:为什么不分开。
38. 翡翠毛:翠鸟羽毛。
39. 使学鹦鹉慧:让它们学习鹦鹉的智慧。
40. 敌怨不在弦:敌对关系不在于弓箭是否犀利。
41. 一哀尚能继:一次哀鸣就足以引发共鸣。
42. 那令:让人哀伤的叫声。
43. 泣血:流泪满面。
44. 经世世:度过每一个时代。
45. 古风:古代的风俗习惯。
46. 中和:和谐平衡。
47. 衰代:衰落的年代。
48. 因:因为。
49. 郑卫: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以音乐著称。
50. 三叹:多次叹息。
51. 尚淫哀:过于沉溺于哀伤的情绪。
52. 向渴嘻流涕:痛苦地流着眼泪。
53. 如因:好像因为。
54. 异声感:不同的声音产生共鸣。
55. 乐与:乐于与。
56. 中肠契:内心情感相通。
57. 至教:至高无上的教导。
58. 一昏芜:一切都变得昏暗混乱。
59. 生人:世人。
60. 遂危脆:变得脆弱危险。
61. 古意:古人的意境。
62. 叹通近:感叹与古人的意境相近。
63. 如上青天际:如同攀上青天。
64. 荼蓼久已甘:长久的苦难已经习惯。
65. 空劳:白白劳累。
66. 菫葵惠:堇菜和葵花的帮助。
67. 谁闻子规苦:有谁听到子规的苦恼。
68. 思与正声计: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去完善
赏析
《子规》这首诗描绘了“子规”这种候鸟四季鸣叫的情景以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作者通过对子规春、夏、秋、冬四季的啼叫声以及其啼叫时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子规极富个性的形象,并对它赋予了深厚的寓意。
诗人通过讲述子规在艳阳天、孟夏、凉秋和玄冥冬等不同季节的啼叫,传达出四季变迁之感。其中“春色亦可替”表达了春光易逝的感慨,“百卉无生意”则描述了秋天来临时的肃杀之气。这些描绘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四季的变化,也让我们领略了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
此外,诗人还描绘了子规在不同季节的啼叫所带来的情感反应。春天,子规的啼叫象征着勃勃生机;夏天,则预示着茂密的树林;秋天,百卉凋敝,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冬天,子规的啼叫则为寒冷的世界增添了一抹悲凉。这些描绘都寓含着深深的哲理思考和人文关怀。
接着,诗人借子规之口,传达了世间的不公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子规因为其声音独特而受到迫害,但仍旧坚持发声,表达了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同时,诗人还批评了那个时代的风气不正,人们过于追求淫靡之音,而忽略了真正的美。
最后,诗人以子规的故事,警示人们要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珍惜当下,勇敢地面对困难。整首诗以子规为主线,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既展示了诗人的才情,又传达了深刻的道理,堪称一首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子规》是唐朝诗人鲍溶所创作的诗歌。这首诗通过描绘子规鸟的啼鸣和哀伤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鲍溶生活在唐朝晚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
在创作《子规》时,鲍溶已经经历了宦海沉浮,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此外,他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国家政治腐败、战争频繁,这使得他更加渴望回到故乡,过上宁静的生活。
《子规》这首诗正是鲍溶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通过对子规鸟的描绘,抒发自己思乡之情和时代感慨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