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献公读书堂
谪仙读书处,零落依长松。
世人皆欲杀,头白想飘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谪仙所读之书的地方,已凋零而靠近高大的松树。
世间的人均想要将他毁灭,然而他白头却仍想着随风飘扬的蓬草。
去完善
释义
谪仙:此处指诗人李白。他曾被贬谪到夜郎等地,故称“谪仙”。
读书处:指李白曾经读过书的地点,这里是指张文献公读书堂。
零落:此处指诗人李白的遗迹已经荒废,无人管理。
长松:高大的松树。
世人皆欲杀:指李白因为放荡不羁的性格,不被世人理解,受到很多非议和排挤。
头白:李白年老的形象。
飘蓬:指李白四处漂泊的生涯。
去完善
赏析
首联“谪仙读书处,零落依长松”,描绘了张文献公的读书堂所处环境,既有青松环抱,又有些许凋零之感。诗人用“谪仙”来比喻张文献公,暗示他在世间遭受磨难,但仍能保持高洁的品质。
颔联“世人皆欲杀,头白想飘蓬”,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世界中所遭受的迫害。尽管被众人误解甚至厌恶,但诗人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如同松柏一般坚韧不拔。这里“头白想飘蓬”一句,表明诗人虽然历经沧桑,仍保持着年轻的梦想和抱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张文献公读书堂》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项安世的作品,创作于南宋时期。诗人为纪念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张文献公而作,表达了他对张文献公的敬仰之情。
在南宋时期,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蒙古势力不断南侵,国内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涌现出了一批像张文献公这样的仁人志士,他们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积极参与政治改革,力图挽救国家的危亡。
张文献公作为一位忠诚的政治家,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而努力。他曾在南宋朝廷任职,主张抗金御蒙,推行政治改革,整顿朝纲,打击腐败,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爱戴。然而,他的改革主张并未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反而遭到排挤和陷害,最终被迫离开朝廷,隐退山林。尽管如此,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著书立说,传播文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项安世在了解了张文献公的生平事迹后,深感敬佩。他怀着对这位先贤的崇敬之情,写下了这首《张文献公读书堂》。在这首诗中,项安世以张文献公读书堂为背景,通过描绘其生前读书、著述的场景,表达了对张文献公崇高人格和高尚品质的赞美。同时,他也借这首诗传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未来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