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沈君琴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如果说声音源于弹琴者的手指,那为何不到你的指尖上去聆听呢?
去完善
释义
琴:指古琴,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匣:装琴的盒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两个假设性的提问,巧妙地揭示了琴、手指与声音之间的关系。首句质疑琴自身是否能发声,次句则转向手指,暗示声音并非单纯来自任何一个单独的部分。整体而言,诗人旨在表达真正的音乐之美在于琴与演奏者的结合,技艺与工具的相辅相成。这种哲理式的行文思路不仅点明了艺术创作的本质,也反映了苏轼对于事物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刻洞察。语言简洁而意味深长,令人思索良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元丰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正处于人生低谷。这首诗写于这一时期,是题赠友人沈君的琴诗。诗人借咏琴阐发哲理思考,以琴声为喻,探讨事物本质与外在条件的关系。此时的苏轼虽处逆境,却依然保持着豁达超脱的心境,常通过诗词表达对人生真谛的思索。这首小诗看似浅显,实则蕴含着深邃的哲理,体现了苏轼独特的智慧与旷达情怀。
去完善